[ 1 ] 谢志耘.咨询馆员、参考馆员和学科馆员之比较研究——浅析参考咨询工作的发展趋势[J]. 现代情报, 2006(11): 173-174.[ 2 ] 王艳秀. 参考馆员制与学科馆员制协调发展——论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体系的构建[J]. 图书馆建设, 2009(4): 40-42, 46.[ 3 ] 王春, 方曙, 杨志萍, 等.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“学科馆员”的学科化服务[J].图书情报工作, 2007(2): 107-109, 148.[ 4 ] 陈天伦. 知识服务视角下的公共图书馆参考咨询——以浙江图书馆为例[J].情报资料工作,2013(3): 77-78.[ 5 ] 安舒畅. 从学科馆员到内容主题专家——知识服务的进一步深化[J]. 现代情报, 2008(3): 26-27.[ 6 ] 杨军. 公共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探讨[J]. 江西图书馆学刊, 2012(3): 97-99.[ 7 ] 余丰民. 基于多种平台的学科馆员参考咨询服务模式探讨[J]. 情报资料工作, 2010(3): 76-79.[ 8 ] 陈凤琴, 刘远翔. 实施学科馆员制度的人才保障机制研究[J]. 现代情报, 2007(7): 116-117.[ 9 ] 吴震, 杨雪晶. 我国学科馆员制度的环境变迁与发展脉络[J]. 图书馆学研究, 2012(12): 85-89.[10] 柯平, 唐承秀. 新世纪十年我国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的发展(上)[J]. 高校图书馆工作, 2011(2):7-9.[11] 周庆梅, 徐跃权, 张峥嵘. 图书馆学科馆员机制创新研究——以东北林业大学图书馆为例[J]. 图书馆学研究, 2011(1): 91-94.[12] 杨心宁. 信息时代公共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必要性[J].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, 2011(8): 70-72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