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 1 ] 书田垦荒,薪火传承——纪念洪范五先生诞辰120 周年暨图书馆学思想与实践论坛[J]. 图书情报工作,2013,57(20):135.
[ 2 ] 顾建新,田芳,石磊. 论洪范五对中国现代图书馆事业的贡献[J]. 中国图书馆学报,2014,40( 4):83—91.
[ 3 ]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. 纪念洪范五先生诞辰120周年言论摘编[EB/OL].
[2023-10-05]. https://lib.ecnu.edu.cn/msk/48/3b/c42186a542779/page.htm.
[ 4 ] 东南大学图书馆. 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程焕文教授在“纪念洪范五先生诞辰120 周年暨图书馆学思想与实践论坛”上宣读的全国高校图工委的贺信[EB/OL].
[2023-10-05]. http://www.lib.seu.edu.cn/upload_files/article/245/1_20180612095537.pdf.
[
5 ] 会议报告:洪有丰与现代图书馆理念(范并思)[EB/OL]. [2023-12-05].
https://lib.ecnu.edu. cn/msk/88/3e/c42512a559166/page.htm.
[ 6 ] 刘国钧. 敬悼洪范五先生[J]. 图书馆, 1963(1):51—52.
[ 7 ] 季维龙,刘重焘,罗友松. 洪范五先生事略[J].图书馆杂志,1983(1):67—68.
[ 8 ] 陈枝清,黄秀文. 中国现代图书馆事业奠基人—— 记洪范五先生[J]. 新世纪图书馆,2012( 1):72—74.
[ 9 ] 黄宗忠.20 世纪中国图书馆学文库(五十三)图书馆学导论[M]. 北京:国家图书馆出版社,2013.
[10] 范并思, 邱五芳, 潘卫,等.20 世纪西方与中国的图书馆学:基于德尔斐测评的理论史纲[M].北京:北京图书馆出版社, 2004:213—215.
[11] 蒋永福. 图书馆学通论[M]. 哈尔滨:黑龙江大学出版社,2009:344.
[12] 韦庆媛. 洪有丰与国立清华大学图书馆[J]. 图书情报工作,2010,54(11):144—148.
[13] 余海宪,陈枝清,胡文华. 洪范五先生与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[J].大学图书馆学报,2014,32( 2):104—110.
[14] 袁曦临. 现代图书馆学学科定位之“锚”:基于东南大学图书馆学教育的历史考察[J]. 情报资料工作,2021,42(6):13—20.
[15] 刘国钧. 图书馆学要旨[M]. 上海:中华书局,1934:1—137.
[16] 李小缘. 20 世纪中国图书馆学文库(六)图书馆学[M]. 北京:国家图书馆出版社,2013.
[17] 杜定友. 新中华图书管理学[M]. 上海:新中华书局,1932:119—125.
[18] 楼云林. 20 世纪中国图书馆学文库(二十四)中文图书编目法[M]. 北京:国家图书馆出版社,2014:45—46.
[19] 范并思. 点评《图书馆组织与管理》[G]// 中国图书馆学会,《建筑创作》杂志社. 百年文萃:空谷余音. 北京:中国城市出版社,2005:53.
[20] 张树华. 中国近代图书馆学的发展[G]//20 世纪中国图书馆学文库叙录. 北京: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,2014:7—20.
[21] 洪有丰. 20 世纪中国图书馆学文库(五)图书馆学[M]. 北京:国家图书馆出版社,2013.
[22] 金敏甫. 中国图书馆学术史[J]. 中山大学图书馆周刊, 1928, 2(2):1—14.
[23] 陆伟,孟睿,刘兴帮. 面向引用关系的引文内容标注框架研究[J].中国图书馆学报,2014,40( 6):93—104.
[24]
Sombatsompop N, Kositchaiyong A, MarkpinT, et al. Scientific
evaluations of citation quality ofinternational research articles in the SCI
database:Thailand case study[J]. Scientometrics, 2006, 66(3):521—535.
[25] Zhang G, Ding Y, Milojevi? S.
Citation contentanalysis( CCA): A framework for syntactic andsemantic analysis of
citation content[J]. Journal of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Technology, 2013, 64(7): 1490—1503.
[26] 刘盛博,丁堃,唐德龙. 引用内容分析的理论与方法[J]. 情报理论与实践,2015,38(10):27— 32.
[27] 肖希明,沈玲. 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体系的历史发展与当代构建[J]. 中国图书馆学报,2021,47(3):4—22.
[28] 柯平,刘旭青. 中国图书馆学学术史研究的两次高潮[J]. 图书情报知识,2020(5):42—53.
[29] 桑健.20 世纪中国图书馆学文库(四十一)图书馆学概论[M]. 北京:国家图书馆出版社,2013: 529.
[30] 柯平,刘旭青. 中国图书馆学学术史研究的两次高潮[J]. 图书情报知识,2020(5):42—53.
[31] 柯平. 中国图书馆学思想体系:抽象、内核与价值[J]. 中国图书馆学报,2021,47(6):4—17.
[32] 傅荣贤. 近代书目分类对中国人的知识观念和知识结构的能动性建构[J]. 图书情报知识,2014(6):42—48.
[33] 左玉河. 典籍分类与近代中国知识系统之演化[J].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04(6):48—59;117—118.
[34] 易凌,龚蛟腾. 近代“中国的图书馆学”学科体系之应然研究[J].图书馆论坛,2019,39( 9):19—29.
[35] 吴稌年,顾烨青.“图书馆学”一词的引进与我国图书馆学体系的初步形成[J]. 中国图书馆学报,2018,44(5):104—113.
[36] 李凡. 我国图书馆参考工作起源及相关问题考辨[J].
图书情报工作,2012,56(23):36—42.
[37] 李凡. 我国早期图书馆学家对参考馆员素质的论述及其启示[J].大学图书馆学报,2013,31( 5):122—125.
[38] 傅荣贤. 近代图书分类西方化及其对传统知识体系的重建[J].
图书馆建设,2014(11):1—5.
[39] 张银龙,赵小丹,施伟伟.“图书馆”非日源词考[J].
图书馆杂志,2017,36(4):32—34.
[40] 刘应芳. 桂质柏图书分类法本土化探索研究[J].图书情报知识,2019(1):44—49;87.
[41] 于作敏. 西学东渐与中国现代学术的建立——以清末民初中国现代图书馆学的产生为例[J].东岳论丛,2015,36(7):48—53.
[42] 肖鹏. 民国时期参考咨询研究总述[J]. 国家图书馆学刊,2014,23(4):98—106.
[43] 朱金德,李强. 建国前我国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发展概况[J].
图书馆杂志,2003(1):21—24; 37.
[44] 程焕文. 新时代中国图书馆学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[J]. 图书情报工作,2021,65(1):16—20.
[45] 初景利. 突破图情档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壁垒[J].图书馆建设,2021(4):4—5.
[46] 范并思. 为图书馆行业提供思想[J].
图书馆建设,2021(1):4—5.
[47] 李桂华,于泽源. 回答图书馆学的时代之问——“继学开新:图书馆与时代”学术研讨会述评[J].中国图书馆学报,2023,49(4):20—33.
[48] 肖鹏. 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公共文化机构的影响及其负责任创新之路[J].图书馆建设,2023( 4):25—28;45.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