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 1
] 何克抗. 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[J]. 中国电化教育,2011(1):1–19.
[ 2 ] 谭英,周建芳,曹成建. 以终身学习为导向的信息素质教育改革与创新[J]. 大学图书馆学报, 2024,42(3):43–48.
[ 3 ] Mulyadi D,Wijayatingsih T D,Budiastuti R E,et al.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 of ESP
Teachers in Blended Learning Format[J].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merging
Technologies in Learning,2020,15(6): 124–139.
[ 4 ] 黄菁菁. 武汉市小学教师TPACK
发展研究[D]. 武汉:武汉大学,2019.
[ 5 ] 黄翠梅,覃翠华,莫永华,等. 2011–2022 年我国TPACK 研究可视化分析[J]. 台州学院学报, 2022(6):85–92.
[ 6 ] 周麟虹. 基于TPACK理论的数学教学设计研究[D]. 长沙:湖南师范大学,2017.
[ 7 ] 李志河,吴芳芳. TPACK 框架下《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》课程教学研究[J]. 中国教育信息化, 2015(14):29–33.
[ 8 ] 朱世琴,吉久明. 基于混合式学习的文献检索公选课改革研究——以华东理工大学为例[J]. 图书馆杂志,2019,38(1):48–53.
[ 9 ] 陈晓红,高凡,朱维凤,等. 信息素养SPOC 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现[J]. 图书情报工作, 2022,66(9):74–81.
[10] 何立芳. 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及其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实证研究[J]. 图书情报工作,2018,62(17): 53–59.
[11] 池水莲,石娟. 基于TPACK
框架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设计与应用[J]. 现代教育技术,2012,22(8): 33–35;125.
[12] 全美教师教育学院协会创新与技术委员会.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:教育者手册[M]. 任友群,詹艺,译. 北京:教育科学出版社,2011: 12–21.
[13] 胡典顺.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:从教师专业素养到教师教学实践[M]. 武汉: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,2018:3–5.
[14] 何克抗.
TPACK——美国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”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发展(下)[J]. 电化教育研究,2012,33(6):47–56.
[15] 高玲,张晖,汤艳坤,等. 课程教学目标构建实例[M]. 长春:吉林人民出版社,2023:1–3.
[16] 刘春辉,沈士焜,李璇,等.“ 全科医学概论”教学方法述评[J].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,2024(2): 171–173.
[17] 黄荣怀,马丁,郑兰琴,等. 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[J]. 电化教育研究,2009(1): 9–14.
[18] 冯晓英,王瑞雪,吴怡君. 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述评——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分析框架[J]. 远程教育杂志,2018,36(3):13–24.
[19] Yildiz E,Dogan U,?zbay
?,et al. Flipped classroom in
higher education: An
investigation of instructor perceptions through the lens of TPACK[J]. Education
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,2022, 27(8): 10710–10757 .
[20] 康叶钦. 在线教育的“后MOOC 时代”—— SPOC 解析[J].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,2014,35(1): 85–93.
[21] 郭艳燕. 基于TPACK
模型的程序设计实验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[J]. 实验技术与管理,2019(10): 238–242.
[22] 沙海银,李满. 雨课堂支持下理工类课程混合式智慧教学模式构建[J].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,2020,20(6):53–58.
[23] 王改花. 大学生学习者特征对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[D]. 西安:陕西师范大学, 2010.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