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 1 ] 孙颖新. 西夏本《佛说疗痔病经》释读 [J]. 宁夏
社会科学,2013(5):87–89.
[ 2 ] 陈明. 丝路出土密教医学文献刍议[J]. 敦煌吐鲁
番研究,2015,15(2):473–496.
[ 3 ] 陈明. 义浄的律典翻译及其流传——以敦煌西域
出土写卷为中心[J]. 文史,2015(3):145–176.
[ 4 ] 李应存,史正刚. 敦煌佛儒道相关医书释要 [M].
北京:民族出版社,2006:170.
[ 5 ] 李应存,史正刚. 从敦煌佛书中的医学内容谈佛
教的世俗化[J].敦煌学辑刊,2007(4):211–216.
[ 6 ] 智升. 开元释教录 1[M]. 北京:中华书局,2018:
555.
[ 7 ] 丹波康赖. 医心方[M].北京:华夏出版社,2011:
176.
[ 8 ] 李浩.《医心方》版本源流系统浅识[J]. 浙江中医
药大学学报,2015,39(2):101–104;112.
[ 9 ] 肖雄.《医心方》佛教医学初探[J]. 环球中医药,
2015,8(8):961–963.
[10] 黄惠烽. 汉、藏文《大藏经》比较研究[J]. 四川图
书馆学报,2020(3):89–92.
[11] 方广锠. 佛教大藏经史 八—十世纪[M]. 北京:
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1991:94.
[12] 季羡林. 季羡林谈佛[M]. 武汉:武汉出版社,
2011:11.
[13] D Wujastyk. The roots of āyurveda:selections
from Sanskrit medical writings[M]. New Delhi:
Penguin Books,2003:2.
[14] Lou Xi. Ayurveda:a source of entrepreneurship [J].
Working papers,2018,7(2):57–59.
[15] 陈明. 印度梵文医典《医理精华》研究[M]. 北
京:商务印书馆,2014:135.
[16] 石舒尹,王兴伊.《遮罗迦本集》研究述要[J]. 中
医药文化,2021,16(4):377–384.
[17] Ram Karan Sharma,Vaidya Bhagwan Dash. Caraka
Samhita Part Ⅲ[M]. Varanasi:Chowkhamba
Sanskrit Series Office,2020.
[18] Maas P A. On the Position of Classical Ayurveda in
South Asian Intellectual History According to Global
Ayurveda and Modern Research [J]. Horizons:
Seoul Journal of Humanities,2011,2(1):
113–126.
[19] Murthy K R S. Illustrated Susruta Samhita Vol 1 [M].
Varanasi:Chaukhambha Orientalia,2004.
[20] Murthy K R S. Va?gbhata’s Asta?nga Hrdayam Vol
Ⅱ [M]. Varanasi:Krishnadas Academy,2007.
[21] 郝 懿 行. 山 海 经 笺 疏[M]. 济 南:齐 鲁 书 社,
2010:4687.
[22] 王世舜. 庄子注译[M]. 济南:齐鲁书社,2009:
58.
[23] 王冰. 黄帝内经素问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
社,1963:20.
[24] 张仲景. 金匮要略方[M]. 上海图书馆藏明洪武
二十八年吴迁抄本.
[25] 巢元方. 诸病源候论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
社,1955:183.
[26] 高文柱. 备急千金要方校注 下[M]. 北京:学苑
出版社,2016:722.
[27] 沈澍农. 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新辑校[M]. 北京:
高等教育出版社,2016.
[28] 释慧琳,释希麟. 续正一切经音义附索引两种
3[M]. 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6:3921.
[29] 苏轼. 格物粗谈 物类相感志[M]. 北京:商务印
书馆,1937:6.
[30] 胡国臣,等. 陈无择医学全书[M]. 北京:中国中
医药出版社,2005:178.
[31] 王璆;王伊明. 是斋百一选方[M]. 上海:上海中
医学院出版社,1991:124.
[32] 杨士瀛. 新校注杨仁斋医书 仁斋直指方论 [M].
福州: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,1989:527.
[33] 顾世澄. 疡医大全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
1987:519.
[34] 危亦林. 世医得效方[M]. 上海:上海科学技术出
版社,1964:504.
[35] 孔齐,庄敏,顾新. 至正直记[M]. 上海:上海古
籍出版社,1987:130.
[36] 刘信甫;李克夏. 活人事证方后集[M]. 上海:上
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2003:219.
[37] 林珮琴;刘荩文. 类证治裁[M]. 北京:人民卫生
出版社,1988:404.
[38] 朱橚. 普济方 [M]//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:第 748
册 . 台北:商务印书馆,1986:567.
[39] 赖永海. 中国佛教通史 第 5 卷[M]. 南京:江苏
人民出版社,2019:163.
[40] 耿静波. 文化交融与互鉴——宋代理学与佛教思
想关系探讨[J]. 云梦学刊,2017,38(6):20–24.
[41] 季羡林. 大唐西域记校注[M]. 北京:中华书局,
1985:17.
[42] 勾利军. 唐代佛教医学研究[M]. 北京:中国社会
科学出版社,2019:220.
[43] 谢华.孙思邈与佛学[J].上海中医药杂志,1997(10):
6–9.
[44] 梁玲君,李良松. 孙思邈之佛医思想探讨 [J]. 河
南中医,2017,37(5):764–766.
[45] 梁永宣,等. 中国医学史[M]. 2 版. 北京:人民卫
生出版社,2016:91.
[46] 呼国平. 苏轼禅学思想研究 [D]. 武汉:武汉大
学,2019:1.
[47] 季羡林. 中印文化交流史[M]. 北京:中国社会科
学出版社,2008:2.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