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 1 ] 彼得·伯克. 图像证史[M]. 北京: 北京大学出版社, 2008: 81.
[ 2 ] 张秀民. 中国印刷史[M]. 杭州: 浙江古籍出版社, 2006: 240.
[ 3 ] 高彦姬. 闺塾师: 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[M]. 南京: 江苏人民出版社, 2005: 36.
[ 4 ] 李渔. 闲情偶寄[M]. 长春: 时代文艺出版社, 2001: 145.
[ 5 ] 陈继儒. 安得长者言[M]. 北京: 中华书局, 1985: 73.
[ 6 ] 施淑仪. 清代闺阁诗人徵略: 第4辑[M]. 上海: 上海书店据1923年铅印本影印, 1987: 226.
[ 7 ] 施淑仪. 清代闺阁诗人徵略: 第8辑[M]. 上海: 上海书店据1923年铅印本影印, 1987: 430.
[ 8 ] 施淑仪. 清代闺阁诗人徵略: 第6辑[M]. 上海: 上海书店据1923年铅印本影印, 1987: 348.
[ 9 ] 施淑仪. 清代闺阁诗人徵略: 第7辑[M]. 上海: 上海书店据1923年铅印本影印, 1987: 395.
[10] 施淑仪. 清代闺阁诗人徵略: 第3辑[M]. 上海: 上海书店据1923年铅印本影印, 1987: 158.
[11] 张波. 画中美人读何书 (再续)[J]. 文学史话, 2019 (1):95.
[12] 张波. 画中美人读何书 (续)[J]. 文学史话, 2018 (1):77.
[13] 唐义, 王君洁. 澳大利亚地方图书馆文创产品开发思路及启示[J]. 国家图书馆学刊, 2019 (4): 67.
[14] 张彦远. 历代名画记 [M]. 北京: 人民美术出版社, 1963: 13-14.
[15] 王宗英. 中国仕女画艺术史[M]. 南京: 东南大学出版社, 2009: 67.
[16] 张启明. 中国名画快读 [M]. 乌鲁木齐: 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, 2011: 200.
[17] 刘勰. 文心雕龙·物色[M]. 北京: 燕山出版社, 2001: 435.
[18] 任思源. 怎样学会画一幅西方画[M]. 北京: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, 2016: 51.
[19] 周积寅. 中国画论辑要[M]. 南京: 江苏美术出版社, 1985: 506.
[20] 牛克诚. 色彩的中国绘画[M]. 长沙: 湖南美术出版社, 2002: 380.
[21] 巫鸿. 围屏[M]. 上海: 上海人民出版社, 2009: 14.
[22] 伍蠡甫. 中国名画鉴赏辞典[M]. 上海: 上海辞书出版社, 1993: 1017.
[23] 虫天子. 香艳丛书第一集[M]. 北京: 人民中国出版社, 1998: 11.
[24] 郑午昌. 中国画学全史[M]. 上海: 上海古籍出版社, 2008: 667.
[25] 巫鸿. 美术史十议[M]. 上海: 三联书店, 2008: 46.
[26]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,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. 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﹒第五册[M]. 上海: 上海人民出版社, 2005: 371.
[27] 巫鸿. 时空中的美术[M]. 上海: 三联书店, 2009: 288.
[28] 欧文. 潘诺夫斯基. 图像学研究: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题[M]. 上海: 三联书店, 2011: 6.
[29] 何延喆. 改琦评传[M]. 天津: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, 1998: 66.
[30] 王波.《观书沉吟图》《春闺倦读图》: 中国古代最美“读书图”研究 [J]. 图书馆论坛, 2020 (3):
18.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