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 1 ] 田燕妮, 姚星惠. 我国公共图书馆法立法的十大问题——以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(征求意见稿)》为基础的思考[J]. 图书馆学研究,2016(12): 20-25.
[ 2 ] 北大法宝. 《关于立法中涉及的重大利益调整论证咨询的工作规范》《关于争议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引入第三方评估的工作规范》[EB/OL].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. (2017-12-18)[2018-11-10]. www. pkulaw. cn.
[ 3 ] 人民网. “完善立法机制提高立法质量”[N/OL].人 民 日 报 , ( 2 0 1 7 - 1 2 - 2 9 ) [ 2 0 1 8 - 1 1 - 1 0 ] ,http://opinion.people.com.cn/n1/2017/1229/c1003-29734865.html.
[ 4 ] 北大法宝.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》(2015修正)[EB/OL]. (2015-03-15)[2018-11-17]. http://www.pkulaw.cn/.
[ 5 ] 兰岚. 终身教育立法研究之与现有法律体系的冲突与协调[J]. 现代远距离教育, 2017(5): 66-74.
[ 6 ] 陈柳裕. 文化立法研究: 共识、争议、进展及其评判[J].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, 2012(5): 5-15.
[ 7 ] 王理万. 立法官僚化: 理解中国立法过程的新视角[J]. 中国法律评论, 2016(2): 114-142.
[ 8 ] 北大法宝. 《公共图书馆法》(2018修正)[EB/OL].(2018-10-26)[2018-11-18], http://www.pkulaw.cn/.
[ 9 ] 张一博. 《公共图书馆法》经费条款的立法 论评析及改进建议[J/OL]. 图书馆论坛, 2019(2): 1-5[2018-11-19]. http://kns.cnki.net/kcms/detail/44.1306.G2.20180314.1521.002.html.
[10] 李国新. 国外公共图书馆法研究[M]. 北京: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, 2013: 171.
[11] 李国新. 我国公共文化保障立法的内容、特点与突破[J]. 图书馆建设, 2016(12): 25-27.
[12] 刘小琴. 《公共图书馆法》立法进程[J]. 图书馆建设, 2016(1): 13-15.
[13] 申晓娟. 我们离一部理想的《公共图书馆法》还有多远[J]. 图书馆论坛, 2016(3): 4-6.
[14] 庞小菊. 《公共图书馆法》出版物送存制度的立法研究[J]. 图书馆建设, 2016(10): 17-21.
[15] 20 USC Ch. 72: MUSEUM AND LIBRARY SERVICES[EB/OL]. [2019-02-15]. http://uscode.house.gov/.
[16] 陆晓曦. 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性立法研究与实践综述[J]. 中国图书馆学报, 2017, 43(2):117-131.
[17] 张乐. 法律实施效果的评估方法与技术: 一个混合方法论视角[J].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 2013(2): 85-93.
[18] 王称心. 立法后评估标准的概念、维度及影响因素分析[J]. 法学杂志, 2012(11): 90-96.
[19] 汪全胜, 金玄武. 法律绩效评估的社会促动机制[J]. 西南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 2009, 35(5):110-116.
[20] 莫于川. 法治国家、法治政府、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标准问题研究——兼论我国法制良善化、精细化发展的时代任务[J]. 法学杂志, 2013(6):9-20.
[21] 徐汉明, 林必恒, 张孜仪. 论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的科学构建[J]. 法制与社会发展,2014(1): 21-27.
[22] 俞荣根. 不同类型地方性法规立法后评估指标体系研究[J]. 现代法学, 2013(5): 171-184.
[23] 付子堂, 张善根. 地方法治建设及其评估机制探析[J]. 中国社会科学, 2014(11): 123-143.
[24] 钱弘道. 法治评估及其中国应用[M]. 北京: 人民出版社, 2017.
[25] 孙晓东. 立法后评估的一般指标体系分析[J].上海交通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 2012(5):31-40.
[26] 陈书全. 论立法后评估常态化启动机制的构建[J].现代法学, 2012(2): 35-41.
[27] 王称心. 立法后评估标准的不同视角分析[J]. 学术交流, 2016(4): 82-87.
[28] 汪全胜. 立法后评估研究[M]. 北京: 人民出版社,2012.
[29] Koen van Aeken. From vision to reality: ex postevaluation of legislation[J]. Legisprudence, 2011,5(1): 41-68.
[30] Skaaning, Svend-Erik. Measuring the rule of law[J].Political Research Quarterly, 2010, 63(2).
[31] Verschuuren J M, van Gestel R A J. Conclusions: Aconditional yes to ex ante evaluation of legislation[M]//J M Verschuuren (Ed.). The impact of legislation:A critical analysis of ex ante evaluation. LeidenBoston: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, 2009: 255-272.
[32] Cass R. Sunstein, Cost-benefit default principles[J].Michigan: 99 Mich. L. Rev. 1651, 2001, 99(7):1651-1723.
[33] Richard A Posner. Cost-benefit analysis: definition, justification, and comment on conference papers[J].Chicago: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, 2000, 29(2):1153-1177.
[34] James W FRY, LSA and LSCA, 1956-1973: Alegislative history[J]. Library Trends, 1975.
[35] Michele Farrell. A brief history of national supportfor libraries in the United States[M]. DC: Institute ofMuseum and Library Services Washington, 2012.
[36] Wu M M, Hsieh Y H, Yang S Y. Library andinformation policies in the US - Historical study[C/OL].IConference 2017, 2017: 729-732[2018-02-22].https: //doi.org/10.9776/17329.
[37] 刘晓莹, 陈汝南. 美国公共图书馆理事会制度的立法基础及其启示[J]. 图书馆建设, 2016(7):10-15, 21.
[38] 孙冰, 张丽. 美国联邦公共图书馆立法[J]. 中国图书馆学报, 2011, 37(2): 83-89.
[39] 刘璇, 张丽, 冯佳. 国外图书馆法演变特点及对我国图书馆法的启示[J]. 图书情报工作, 2011,55(21): 45-51.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