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 1 ] 岳富强, 马奎林, 刘建准. 论企业竞争情报的实践研究——分析格兰仕进军空调业[J]. 现代情报,2014, 32(11): 12-19.[ 2 ] Helms M M. Viewpoint: The Risk of Information Compromise and Approaches to Prevention[J].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, 2010,38(6): 13-25.[ 3 ] 王克平. 企业竞争情报咨询案例分析[J]. 情报科学, 2007, 19(3): 12-19.[ 4 ] 王瑶. 论企业技术竞争情报的开展——以产品技术为例[J]. 图书情报工作, 2012, 37(12): 31-37.[ 5 ] 张翠英, 杨之霞. 基于知识流动视角的企业反竞争情报体系建设[J]. 中国图书馆学报, 2008,43(3): 52-56.[ 6 ] Harun Ta?kin, Mehmet Riza Adali, Eren Ersin.Technological intelligence and competitive strategies: An application study with fuzzy logic[J].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, 2014, 112(4):79-81.[ 7 ] 宫兴国, 宋效中, 朱清香.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技术创新成本管理系统[J]. 科技与管理, 2012, 23(4):92-97.[ 8 ] 吴传荣, 曾德明, 陈英武. 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[J].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, 2010, 39(4): 42-47.[ 9 ] 张阳, 周芬. 管理咨询公司知识价值创造过程机理研究——基于知识价值链模型的分析[J]. 情报杂志, 2012, 27(7): 71-78.[10] 王知津, 陈维军.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与反竞争情报的整合机制[J].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, 2011, 33(9): 10-14. [11] 张立超, 房俊民, 高士雷. 基于产业竞争情报的产业风险预警体系构建研究[J]. 情报理论与实践,2011, 19(6): 37-43.[12] 郑彦宁, 赵筱媛, 陈峰, 等. 产业竞争情报的基本问题: 内涵、特征及其多元化供给[J]. 情报理论与实践, 2011, 26(3): 78-83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