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 1 ] 廖胜华. 文化治理分析的政策视角[J]. 学术研究,2015(5): 39-43.[ 2 ] 王谓秋, 任贵州.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共建共享的社会动因与路径选择——基于文化治理的视角[J].图书馆理论与实践, 2016(9): 61-65.[ 3 ] 吴理财. 把治理引入公共文化服务[J]. 探索与争鸣, 2012(6): 51-54.[ 4 ] 付春, 王善迈, 任勇. 文化资本与国家治理[M]. 北京: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 2015: 4-15.[ 5 ] 胡惠林. 国家需要文化治理[N]. 学习时报, 2012-06-18(009).[ 6 ] 王前. 理解“文化治理”: 理论渊源与概念流变[J].云南行政学院学报, 2015(6): 20-25. [ 7 ] 胡惠林. 国家文化治理: 发展文化产业的新维度[J].学术月刊, 2012(5): 28-32.[ 8 ] 徐春光. 公共文化服务的软治理要义与发展逻辑[J].学习与实践, 2016(8): 63-68.[ 9 ] 徐一超. 聚焦“文化治理”: 问题史、理路与实践[J]. 中国文化产业评论, 2014(1): 137-149.[10] 托尼·本尼特; 王杰, 等. 本尼特: 文化与社会[M].桂林: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, 2007: 239.[11] Thomas Greenwood. Museums and Art Galleries[M].London: Simpkin Marshall, 1888: 18.[12] 李满花. 图书馆的文化本质和图书馆学研究的文化选择[J]. 中国图书馆学报, 2009(3): 4-8, 92.[13] 解胜利, 吴理财. 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治理学——对一个省级图书馆的文化政治分析[J]. 湖北社会科学, 2014(9): 70-76.[14] Jesse H Shera. Foundations of the Public Library:the Origins of the Public Library Movement in New England 1629-1855[M]. USA: The Shoe String Press, INC. 1965: 19.[15] 李晓新. 普遍·均等: 中国公共图书馆的百年追求[M]. 天津: 南开大学出版社, 2007: 25-26.[16] 耿达, 傅才武. 塑造“公共文化”: 近代图书馆建设与城市发展——以武汉为中心(1927-1937年)[J].图书情报知识, 2016(3): 39-46.[17] 杨威理. 西方图书馆史[M]. 北京: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, 2013: 207-210.[18] 汪东波. 公共图书馆概论[M]. 北京: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, 2012: 19-22.[19] Tony Bennett. The Birth of the Museum: History,Theory, Politics[M]. London and New York: Routledge, 1995: 62-63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