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 1 ] 戴联斌. 从书籍史到阅读史:阅读史研究理论与方法[M]. 北京:新星出版社,2017.
[ 2 ] 达恩顿. 拉莫莱特之吻:有关文化史的思考[M].萧知纬,译. 上海: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,2010.
[ 3 ] Cavallo G, Chartier R. A History of Reading in theWest[M]. Oxford: Polity Press, 1999: 2.
[ 4 ] 张仲民. 从书籍史到阅读史——关于晚清书籍史/ 阅读史研究的若干思考[J]. 史林,2007(5):151—180;189.
[ 5 ] 潘光哲. 追索晚清阅读史的一些想法——“知识仓库”,“思想资源”与“概念变迁”[J]. 新史学,2005(3):137—170.
[ 6 ] 王余光,许欢. 西方阅读史研究述评与中国阅读史研究的新进展[J]. 高校图书馆工作,2005(2):1—6;82.
[ 7 ] 宁宇. 古代《诗经》接受史[M]. 济南:齐鲁书社,2014.
[ 8 ] 王亚鸽. 魏晋时期庄子阅读史[M]. 北京:光明日报出版社,2014.
[ 9 ] 王红霞. 宋代李白接受史[M]. 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10.
[10] 常呈霞. 杜甫诗歌在英美世界之翻译、传播与接受[J].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12,13(2):227—231.
[11] 李光贞. 莫言文学在日本的接受史及其意义[J].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,2018(1):73—78.
[12] 夏尔提埃. 文本,印刷,阅读[G]// 亨特,编. 新文化史. 姜进,译. 上海: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,2011:148.
[13] 徐忠明,杜金. 传播与阅读:明清法律知识史[M].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2012.
[14] 曹南屏. 阅读变迁与知识转型:晚清科举考试用书研究[M]. 北京: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18.
[15] 李海燕. 中国新知识女性的阅读史分析——以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出生者为例[J]. 高校图书馆工作,2014,34(1):66—69.
[16] 杨东,李宇轩. 日记所见八路军基层干部的个人阅读史[J]. 民国档案,2021(3):42—54.
[17] 金琼.19 世纪英国女性小说家的阅读旨趣与书写策略[J]. 外国文学研究,2022,44(1):151—161.
[18] 陈晋. 毛泽东阅读史[M]. 上海: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,2014.
[19] 唐娒嘉. 阅读史视域下胡适的观念视野与文学革命“前史”——作为“思想草稿”的《胡适留学日记》[J].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,2020(1):166—178.
[20] 袁一丹.“书房一角”:周作人阅读史初探[J]. 现代中文学刊,2018(6):69—76.
[21] 张朔. 周作人绍兴时期(1911—1917)阅读史与“人的文学”观念的建构[D]. 温州:温州大学,2018.
[22] 许高勇. 周作人的早期报刊阅读史初探[J]. 高校图书馆工作,2019,39(4):76—80;94.
[23] 郭平兴. 曾国藩文献阅读实践与理论研究[D].武汉:华中师范大学,2011.
[24] 王龙珺. 从读书到出版:张元济早期阅读史及其效应[J]. 现代出版,2020(3):91—96;18.
[25] 李金铮. 读者与报纸、党政军的联动:《晋察冀日报》的阅读史[J]. 近代史研究,2018(4):4—25;160.
[26] 王强. 改造读者—— 基于阅读视角对《解放日报》1942 年改版的再考察[J]. 新闻大学,2022(2):71—83;120.
[27] 董昊,王建华. 发行、阅读与编读互动:重庆《新华日报》的阅读史[J]. 新闻与传播研究,2021,28(12):21—37;126.
[28] 许高勇,王钟莞. 阅读与启蒙:《新青年》在湖南的传播、阅读与社会影响[J]. 高校图书馆工作,2020,40(6):90—94.
[29] 温庆新,隋宏宇. 阅读史视域下20 世纪上半叶《红楼梦》研究之研究发覆[J]. 曹雪芹研究,2020(2):132—143.
[30] 藤井省三. 鲁迅《故乡》阅读史——现代中国的文学空间[M]. 董炳月,译. 南京:南京大学出版社,2013.
[31] 章清. 五四思想界:中心与边缘——《新青年》及新文化运动的阅读个案[J]. 近代史研究,2010(3):54—72;2—3.
[32] 卞东磊. 古典心灵的现实转向:晚清报刊阅读史[M]. 北京: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15.
[33] 蒋建国. 晚清士人的西书阅读与意义之网——以日记史料为中心[J]. 中国社会科学,2022(5):183—203; 208.
[34] 张博. 日本江户时代的出版业——从庶民阅读史视角的考察[J]. 古代文明,2015,9(1):103—111; 114.__
[35] 陈姗. 日本江户时期的阅读状况研究[D]. 湘潭:湘潭大学,2020.
[36] 陆瑾.17 世纪英国的史书阅读[D]. 武汉:武汉大学,2007.
[37] 贺添奕. 试论17—18 世纪英国民众阅读[D]. 保定:河北大学,2020.
[38] 周雨馨. 重审十八世纪中期英国“写实”小说的缘起[D]. 上海:华东师范大学,2019.
[39] 李斌.18 世纪英国民众阅读的兴起[J]. 历史教学,2004(7):29—33.
[40] 孙柯君.19 世纪初的英国大众读者研究[D]. 上海:上海师范大学,2013.
[41] 李伯杰. 唯诗是尊与阅读革命——德国早期浪漫派诗论的文化背景考察[J]. 国外文学,2007(3):53—60.
[42] 唐运冠,沈坚.“文明化”视野下16—18 世纪法国的拉伯雷阅读史浅析——兼论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[J]. 浙江大学学报(人文社会科学版),2019,49(2):226—239.
[43] 蔡亚平. 读者与明清时期通俗小说创作、传播的关系研究[M]. 广州:暨南大学出版社,2013.
[44] 韩敏. 明代《楚辞》传播与接受研究[D]. 武汉:华中师范大学,2020.
[45] 鲁梦宇. 清诗清注研究——以乾嘉时期重要注本为中心[D]. 西安:西北大学,2021.
[46] 温庆新.《红楼梦》评点本的阅读史意义新探——基于版本形态意图指向的考察[J]. 湖南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22,36(4):100—106.
[47] 赵普光. 从阅读史到文学史:论书话对域外文化的选择性接受[J]. 社会科学,2014(1):185—192.
[48] 温庆新. 阅读史视域下的早期“索隐派”红学——以周春《阅红楼梦随笔》为中心[J]. 浙江学刊,2020(5):207—214.
[49] 胡鹏. 笔记与南宋阅读转型——以陆游《老学庵笔记》为中心的讨论[J]. 安徽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22,46(4):44—52.
[50] 韦胤宗. 阅读史:材料与方法[J]. 史学理论研究,2018(3):109—117;160.[51] 韦胤宗. 浩荡游丝:何焯与清代的批校文化[M].北京:中华书局,2021.
[52] 石娟. 民国武侠小说的副文本建构与阅读市场生成——以平江不肖生《江湖奇侠传》为核心[J].西南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16,42(5):127—138;191—192.
[53] 温庆新. 作为一种意义建构的阅读史:序跋与《红楼梦》之接受[J]. 湖南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20,34(3):97—103.
[54] 何谷理. 明清插图本小说阅读[M]. 刘秋诗,译. 北京: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,2019.
[55] 程章灿. 石刻的现场阅读及其三种样态[J]. 文献,2021(4):4—15.
[56] 程章灿. 石刻题跋的阅读方法——以刘体乾旧藏《宋拓蜀石经》题跋为例[J]. 社会科学战线,2022(10):94—104;282.
[57] 王余光,熊静. 纸简替代与阅读转型[J]. 图书馆,2014(3):47—51.
[58] 熊静. 机器印刷术的传入与阅读转型[J]. 高校图书馆工作,2015(2):14—18.
[59] 张婷. 法律与书商:商业出版与清代法律知识的传播[M]. 张田田,译. 北京: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22.
[60] 叶晔.《牡丹亭》集句与汤显祖的唐诗阅读——基于文本文献的阅读史研究[J]. 文学评论,2019(4):174—183.
[61] 朱新屋.《扬州十日记》与辛亥革命——一个书籍史和阅读史的分析[J]. 近代史学刊,2015(1):45—65;277—278.
[62] 何予明. 家园与天下:明代书文化与寻常阅读[M].北京:中华书局,2019.
[63] 石路遥. 明末清初西方解剖学在中国——以书籍阅读史为研究路径[D]. 北京:中国科学院大学,2019.
[64] 刘永华. 后五四时代中国内地的书籍流通与阅读取向——基于四份书单的分析[J]. 复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22,64(1):97—113.
[65] 王安乐. 重返民国阅读史现场:天津市市立通俗图书馆与民国天津阅读文化[J]. 中国出版史研究,2020(2):111—128.
[66] 戴思哲. 中华帝国方志的书写、出版与阅读:1100—1700 年[M]. 向静,译. 上海:上海人民出版社,2021.
[67] 徐雁平. 清代的书籍流转与社会文化[M]. 南京:南京大学出版社,2021.
[68] 李仁渊. 乡村中的文本流通与文本知识的传播——对19 世纪闽东山区陈氏家族藏书的初步观察[J].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22,51(2):138—145.
[69] 赵益. 从文献史、书籍史到文献文化史[J]. 南京大学学报(哲学. 人文科学. 社会科学版),2013,50(3):110—121;160.
[70] 张彬,王越. 从艺术图像看中西阅读观念异同——基于图像知识考古学的视角[J]. 大学图书馆学报,2015,33(3):22—32.
[71] 兰钰嵛,陈傲杰,苏延溥. 汉代画像石(砖)中的读书图[J]. 图书馆论坛,2020,40(12):63—70;106.
[72] 潘光哲. 晚清士人的西学阅读史(一八三三~一八九八)[M]. 南京:凤凰出版社,2019.
[73] 张仲民. 出版与文化政治:晚清的卫生书籍研究[M]. 上海:上海书店出版社,2009.
[74] 张仲民. 种瓜得豆:清末民初的阅读文化与接受政治[M]. 北京: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16.
[75] 德·塞托. 日常生活实践:实践的艺术[M]. 方琳琳,黄春柳,译. 南京:南京大学出版社,__ 2009:246—251.
[76] 王余光. 中国阅读通史[M]. 合肥:安徽教育出版社,2017.
[77] 李仁渊. 晚清的新式传播媒体与知识分子:以报刊出版为中心的讨论[M]. 南京:凤凰出版社,2019.
[78] 章清. 清季民国时期的思想界[M]. 北京: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21.
[79] 朱至刚.“阅报”何以能成为中国人的日常行为:对清末新式中文报刊空间分布的社会学考察[J].学术研究,2018(9):34—43; 95.
[80] 夏孝萍. 民国书业读书会研究[D]. 武汉:武汉大学,2019.
[81] 乔晓鹏,王鹏飞. 现代意识、公共空间、性别塑造:民国妇女读书会的形式逻辑与功能外延[J].出版科学,2020,28(5):121—128.
[82] 程河清,操瑞青. 出版、阅读与生意:20 世纪30年代初新书业的读书会实践[J]. 出版发行研究,2022,372(11):96—103.
[83] 蒋建国. 晚清阅报组织与公共读报活动的发展[J]. 社会科学战线,2016(2):132—143.
[84] 詹佳如. 集体读报: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上海读报组研究[J]. 新闻与传播研究,2018,25(11):93—108; 128.
[85] 许高勇. 民国初期阅报组织的历史考察[J]. 编辑之友,2020(10):88—94.
[86] 徐明涛. 清末阅报社考察(1898—1911)[J]. 编辑之友,2022(11):81—89.
[87] 林绪武,管西荣. 苏区的公共阅读建构——以《红色中华》的大众阅读为例[J]. 人文杂志,2021(2):103—112.
[88] 柏玉. 民国时期民众茶园的公共阅读空间建构[J]. 今传媒,2021,29(2):150—152.
[89] 刘潇雨. 民国北京公共空间与新文学阅读文化的塑造——以鲁迅及其读者为中心[J]. 鲁迅研究月刊,2022(3):56—63.
[90] 徐雁平.《读书分年日程》与救“科举时文之弊”[J]. 南京师大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12(3):123—130.
[91] 鲁小俊. 清代书院的知识结构——以阅读指南、课业设置和考课题目为考察视角[J].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17,50(5):106—114.
[92] 陈赫男,范并思. 民国时期的阅读指导研究[J].图书馆建设,2017(10):67—73.
[93] 邹桂香,高俊宽. 我国传统书院读书法的传承与衍变——以历代书院学规为中心的考察[J]. 图书馆,2020(8):62—66.
[94] 崔兰月,杜慧平. 民国时期儿童阅读指导:理念与方法[J]. 图书馆杂志,2023,42(3):67—74.
[95] 徐雁平.20 世纪20 年代的国学推荐书目及其文化解读[J]. 学术研究,2000(10):100—107.]
[96] 陆金燕,傅晔,巩林立. 民国时期儿童推荐书目研究[J]. 图书与情报,2021(5):92—99.
[97] 詹佳如. 文本之外:媒介视野的阅读史研究[J].中国传播学评论,2020(00):68—80.
[98] 李仁渊. 阅读史的课题与观点:实践、过程、效应[G]//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,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. 新文化史与中国近代史研究. 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9:213—254.
[99] 赵丽华. 从朗读到有声阅读:阅读史视野中的“听书”[J]. 现代出版,2018(1):71—76.
[100] 张文彦,于成. 移动阅读的历史、特征与未来[J].图书馆论坛,2021,41(4):71—78.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