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 1 ] 笪章难;汪蘅. 以计算的方法反对计算文学研究 [J]. 山东社会科学,2019(8):24—39.
[ 2 ] Matthew K. Gold. Debates in
the DigitalHumanities[M]. London:University of MinnesotaPress,2012.
[ 3 ] Matthew K. Gold,Lauren F. Klein. Debates in theDigital
Humanities 2016[M]. London:Universityof Minnesota Press,2016.
[ 4 ] Matthew K. Gold,Lauren F. Klein. Debates in theDigital
Humanities 2019[M]. London:Universityof Minnesota Press,2019.
[ 5 ] 加小双,史林玉,秦杨. 加小双老师谈档案与数字人文/ 数字记忆——2020 年“国际档案周学者谈”第三期[J]. 中国档案研究,2020(2):249—259.
[ 6 ] 陈静. 数字人文知识生产转型过程中的困境与突围[J]. 文化研究,2018(2):171—185.
[ 7 ] 张墨研. 数字人文的本体论反思——以意识形态批判的批判为起点[J]. 理论月刊,2020(8):120—129.
[ 8 ] 王丽华,刘炜.数字人文理论建构与学科建设——读《数字人文:数字时代的知识与批判》[J]. 数字人文研究,2021(1):5—15.
[ 9 ] 潘连根. 数字人文在档案领域中应用的理性思考[J]. 档案与建设,2020(7):6—10.
[10] 李煜,刘虹,孙建军. 生命周期视角下国内外数字人文研究比较分析[J]. 图书馆杂志,2019,38(2):30—40.
[11] 王丽华,刘炜. 助力与借力:数字人文与新文科建设[J]. 南京社会科学,2021(7):130—138.
[12] Svensson P. Beyond the Big
Tent[M]//MatthewK Gold. Debates in the Digital Humanities.Minneapolis/London:University of MinnesotaPress,2012:49.
[13] 王涛,邱伟云,姜文涛,等. 什么不是数字人文[EB/OL].(2019-10-24)[2021-08-10].http://www.360doc.com/content/19/1024/23/55760565_868895925.shtml.
[14]
W. 理查德·斯科特,杰拉尔德·F. 戴维斯. 组织理论:理性、自然与开放系统的视角[M]. 高俊山,译. 北京: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2011:35.
[15] 澎湃新闻. 数字人文:学术规范、评价体系与科研成果[EB/OL].(2020-09-26)[2021-08-10].https://baijiahao.baidu.com/s?id=1678864873972148640&wfr=spider&for=pc.
[16]
肖鹏,衣春波. 万华镜里的自画像:关于中国人文学者数字学术认知与需求的质性研究[J]. 图书情报工作,2021,65(7):4—14.
[17] 肖鹏. 从营造生态到“需求驱动”:学术图书馆如何满足人文学者的数字学术需求[J].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,2020,32(9):50—57.
[18] 肖鹏,姚楚晖. 走向数字时代的人文学者:泛LIS 视域下的进展与反思[J]. 文献与数据学报,2019,1(3):18—25.
[19] 唐江浩,卢章平,苏文成. 人文学者数字学术能力理论框架构建研究——基于数字人文视角[J].图书馆,2020(11):47—55.
[20] 赵雪芹,莫长镭,李天娥,等. 人文学者的数字人文接受意愿影响因素——以历史学者为中心的考察[J]. 图书馆论坛,2020,40(4):40—49.
[21] 朱思苑,卢章平. 人文学者学术研究的数字能力现状分析[J]. 图书情报工作,2019,63(17):84—92.
[22] 董舞艺,梁兴堃. 中国人文学者参与数字人文动机的二元结构及行为路径[J]. 中国图书馆学报,2019,45(4):86—103.__
[23] 练靖雯,王筱纶,赵宇翔. 数字人文学者的技术就绪度调研及数字赋能策略[J]. 图书馆论坛,2019,39(11):1—13.
[24] 徐清源,乔天宇,赵璐. 重新定义工作:论技术应用与工作变迁的关系[J]. 科学经济社会,2018,36(3):17—24.
[25] 刘炜. 作为数字人文基础设施的图书馆:从不可或缺到无可替代[J]. 图书馆论坛,2020,40(5):1—2.
[26] 华东师范大学[EB/OL]. [2022-01-27].https://wenzi.ecnu.edu.cn/jybjdghzdxm/list.htm.
[27]
张玲.“图书馆与数字人文”国际研讨会综述[J].大学图书馆学报,2018,36(2):5—10.
[28] 邱伟云. 判别数字人文的两个准则[J]. 澳门理工学报,2019(4):137—139.
[29] 克里斯托夫·库克里克. 微粒社会[M]. 黄昆,夏柯,译. 北京: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,2018.
[30] 托尼·比彻,保罗·特罗勒尔. 学术部落及其领地:知识探索与学科文化[M]. 唐跃勤,蒲茂华,陈洪捷,译. 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8:202—203.
[31] 陈春声. 学术评价与人文学者的职业生涯[J]. 开放时代,2009(5):46—53.
[32] 鲍宗豪,李振. 数字化时代的精神现象学[J]. 社会科学,2004(7):79—88.
[33] Intae,Ryu. Digital Humanities for
Humanities[J].Journal of Humanities,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,2020(77):365—407.
[34] 大卫·M. 贝里,安德斯·费格约德. 数字人文:数字时代的知识与批判[M]. 王晓光,等,译. 大连: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,2019.
[35] Liu A. The Meaning of the
Digital Humanities[J].PMLA,2013(128):409—423.
[36] 姜文涛. 什么是好的数字人文[J]. 澳门理工学报,2019(4):140—143.
[37] 李振宏. 论互联网时代的历史学[J]. 史学月刊,2016(11):97—113;137.
[38] 毕飞宇,黄荭,菲利普.“我”的游戏,文学的相遇——从菲利普·福雷斯特《一种幸福的宿命》谈开去[N]. 文学报,2021-07-29(6).
[39] 张露露. 数字人文时代“差异”与“边界”问题的新思考——评《比较文学的未来:美国比较文学学会学科状况报告》[J]. 中国比较文学,2021(3):207—211.
[40] 霍伊特·朗,苏真,安德鲁·派博,等. 推进计算文学研究——对笪章难《以计算的方法反对计算文学研究》一文的讨论[J]. 山东社会科学,2019(8):40—55.
[41] 龚为纲. 大数据推动计算社会科学发展[N]. 中国社会科学报,2019-01-30(6).
[42] 王涛.“数字史学”:现状、问题与展望[J]. 江海学刊,2017(2):172—176.
[43] 鲍宗豪. 论数字化时代的人文精神[J]. 社会科学,2003(6):65—72.
[44] 李凤亮,陈能军. 内化与外溢——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人文学术生产[J]. 探索与争鸣,2021(6):169—179;231;1.
[45] 王涛. 什么不是数字人文[J]. 澳门理工学报,2019(4):134—136.
[46] 陈大康. 从数理语言学看后四十回的作者——与陈炳藻先生商榷[J]. 红楼梦学刊,1987(1):293—318.
[47] 马创新,陈小荷. 从高频词等级相关角度探析《红楼梦》作者[J]. 中文信息学报,2018,32(11):97—102.
[48] 王军. 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——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梳理[J]. 文艺理论与批评,2020(2):18—23.
[49] 郭英剑. 数字人文:概念、历史、现状及其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[J]. 江海学刊,2018(3):190—197;239.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