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 1 ] 张君劢. 明日之中国文化[M]. 济南: 山东人民出
版社, 1998: 78.
[ 2 ] 王余光, 汪涛, 陈幼华. 中国文献学理论研究百年
概述[J]. 图书与情报, 1999(3): 12.
[ 3 ] 彭树欣. 梁启超文献学思想研究[M]. 北京: 光明
日报出版社, 2010.
[ 4 ] 梁启超; 夏晓虹.《饮冰室合集》集外文(下册)
[M]. 北京: 北京大学出版社, 2005: 1362.
[ 5 ] 梁松涛, 孙小超. 梁启超文献学研究状况述评[J].
图书馆工作与研究, 2006(2): 63.
[ 6 ] 吴春梅. 略论梁启超的历史文献学思想[J]. 安徽
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 2004(2): 22.
[ 7 ] 冯海坤. 梁启超文献学思想的产生及其科学内
涵[J]. 大众文艺, 2010(12): 178.
[ 8 ] 彭树欣. 梁启超对文献学普及化方向的探索及意
义[J]. 图书馆论坛, 2009(6): 255-258; 234.
[ 9 ] 彭树欣. 梁启超的“文献学”概念的历史地位和
影响[J]. 图书馆论坛, 2010(6): 289-292.
[10] 谢灼华, 石宝军. 中国文献学研究发展述略[J]. 中
国图书馆学报, 1993(2): 44.
[11] 柯平. 关于文献学体系的来源——文献学理论研
究之一[J]. 河南图书馆学刊, 1995(1): 12.
[12] 彭树欣. 梁启超——“文献学”的最早提出者和
阐释者[J]. 大学图书馆学报, 2007(5): 68.
[13] 杨翔宇. 梁启超文献学体系新论——兼与彭树欣
先生商榷[J]. 图书馆杂志, 2015(6): 94-97; 10.
[14] 李明杰, 许小燕. 中国文献学学科体系的历史演
变与现实重建[J]. 图书情报知识, 2016(2): 32.
[15] 彭树欣. 梁启超与中国文献学的发展[D]. 武汉:
华中师范大学, 2007: 1-185.
[16] 郑鹤声, 郑鹤春. 中国文献学概要[M]. 上海: 上海
古籍出版社, 2001.
[17] 王余光.20世纪中国文献学研究综论[J]. 图书情
报工作, 2002(11).
[18] 邓声国. 关于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内容设置问题
之我见——20世纪诸家古典文献学著述比较研
究之一[J].(台北)书目季刊, 2004(4).
[19] 书报介绍: 中国文献学概要[J]. 国立北平图书馆
读书月刊, 1931, 1(2): 17-18.
[20] 张君炎. 中国文学文献学[M]. 南昌: 江西人民出
版社, 1986: 11.
[21] 周彦文. 中国文献学[M]. 台北: 五南图书出版公
司, 1993: 448.
[22] 张大可, 俞樟华. 中国文献学[M]. 福州: 福建人民
出版社, 2005: 285-286.
[23]马林. 郑鹤声史学初探[D]. 上海: 华东师范大学,
2010.
[24] 马林. 中国文献学的开山之作——读郑鹤声、
郑鹤春《中国文献学概要》[J]. 山东教育学院学
报, 2009(5): 113.
[25] 张九龙. 听采其谊叙而述之——郑鹤声文献观探
析[J]. 黑龙江史志, 2014(3): 41.
[26] 张九龙. 郑鹤声与文献学现代化——以《中国
文献学概要》为例[J].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,
2014(1): 70.
[27] 王余光. 中国文献史(第一卷)[M]. 武汉: 武汉大学
出版社, 1993: 53.
[28] 赵海丽, 王希平.“郑”“张”中国文献学著述
之比较[J].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(社科版), 2008(3):
76-79.
[29] 杨翔宇. 民国时期校雠学理论著作编辑探微[J].
编辑之友, 2015(8): 107.
[30] 胡朴安, 胡道静. 校雠学[M]. 上海: 商务印书馆,
1934: 序.
[31] 李勇. 胡朴安、胡道静《校雠学》述论[J]. 安徽
文献研究集刊, 2004: (1): 235-242.
[32] 向宗鲁. 校雠学[M]. 上海: 商务印书馆, 1944.
[33] 向宗鲁; 陈晓莉. 校雠学(外二种)[M]. 北京: 国家
图书馆出版社, 2012.
[34] 张舜徽. 张舜徽壮议轩日记[M]. 北京: 国家图书
馆出版社, 2010: 667.
[35] 张固也, 熊展钊. 向宗鲁校雠学成就述评——以
《校雠学》为中心[J].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(社会
科学版), 2017(3): 156-160.
[36] 全根先. 中国近现代目录学家传略[M]. 北京: 国
家图书馆出版社, 2011: 232.
[37] 王化平. 刘咸炘先生目录学成就浅述[J]. 中华文
史论坛, 2009(1): 28.
[38] 徐有富. 试论刘咸炘的成材之路[J]. 古籍整理研
究学刊, 2009(1): 4.
[39] 梦酣. 书 报 评 介 : 校 雠 学 史 [ J ] . 学 风 ( 安 庆 ) ,
1936(1): 5.
[40] 李晓明. 张舜徽与《广校雠略》[N]. 光明日报,
2008-06-23(12).
[41] 李晓明.《广校雠略》与汉唐宋清学术论[C]//周
国林. 历史文献研究(总第24辑). 武汉: 华中师范
大学出版社, 2005: 83-97.
[42] 李华斌. 张舜徽与《广校雠略》[D]. 武汉: 湖北
大学, 2006: 1-44.
[43] 李华斌, 鲁毅.《广校雠略》在张舜徽学术著作
中的地位[J].(台北)书目季刊, 2009 (2): 1-16.
[44] 李华斌, 鲁毅. 张舜徽会通校雠学发微[J].(台北)
书目季刊, 2009 (4): 45-53.
[45] 程会昌. 校雠广义叙目[J]. 斯文, 1941(20): 4-8.[46] 王绍曾. 治书之学的入门向导——读程千帆、
徐有富著《校雠广义》[J].(台北)书目季刊, 2000
(4): 82.
[47] 周彦文. 书目的运用与文献生态[J].(台北)书目季
刊, 2002(4).
[48] 范并思.20世纪西方与中国的图书馆学——基于
德尔斐法测评的理论史纲[M]. 北京: 北京图书馆
出版社, 2016: 1-381.
[49] 王余光.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中的文献学教
育[J]. 国家图书馆学刊, 2012(2): 4.
[50] 王余光. 试论中国图书馆学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[J].
图书馆论坛, 2015(4):10-11.
[51] 钱 昆 . 对 文 献 学 教 育 的 再 思 考 —— 基 于 图 书
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研究视角[J]. 图书馆,
2015(11): 20-21.
[52] 龚蛟腾. 古代图书馆学学理反思与秉承[J]. 大学
图书馆学报, 2011(3): 91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