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 1 ] 郭震旦. 非典凸显地区间数字鸿沟[J]. 中国电子
与网络出版, 2003(6): 8-9.
[ 2 ] 方伟. 大数据时代数字鸿沟的社会影响及对策[J].
青年记者, 2019, 626(6): 35-36.
[ 3 ] 尼葛洛庞帝. 数字化生存[M]. 胡泳, 范海燕, 译.
海口: 海南出版社, 1997.
[ 4 ] 倪志娟. 人文视野中的数字化生存[J]. 科学技术
与辩证法, 2003(4): 43-46.
[ 5 ] 张丽霞.“数字化生存”的教育吁求与应对[J].
教育发展研究, 2011, 31(23): 70-73.
[ 6 ] 张立新, 姚婧娴. 数字化生存——数字时代的挑
战与教育应对[J].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
版), 2019, 44(4): 1-8.
[ 7 ] Ribble M, Bailey G. Digital Citizenship in
Schools[M]. Eugene, OR: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
Technology in Education (ISTE) , 2007.
[ 8 ] 李敏. 兰德公司“T项目”研究及其对我国学
前教育的启示[J]. 教育与教学研究, 2016, 30(1):
110-115.
[ 9 ] 闫慧, 孙立立. 1989年以来国内外数字鸿沟研究
回顾: 内涵、表现维度及影响因素综述[J]. 中国
图书馆学报, 2012, 38(5): 82-94.
[10] 韦路, 张明新. 第三道数字鸿沟: 互联网上的知识
沟[J]. 新闻与传播研究, 2006(4): 43-53;95.
[11] 张晨. 数字不平等在大数据时代的问题与研究转
型探究[J]. 图书情报导刊, 2019, 4(12): 66-70.
[12] 江峰. 新数字鸿沟研究[J]. 图书馆杂志, 2013,
32(1): 8-12.
[13] 张立新, 林文婷. 数字化生存能力概览——信息
技术课程目标的提升[J]. 现代教育技术, 2012,
22(2): 33-35.
[14] 张丽霞, 袁丽. 数字化生存能力的内涵与结构解
析[J]. 中国电化教育, 2012(1): 24-28.
[15] 刘俊强, 李春. 黑龙江省大学生数字化生存能力
现状分析[J]. 黑龙江高教研究, 2013, 31(12): 117-
119.
[16] 范晨晨, 朱永媛, 陶佳. 高校教师数字化生存能力
现状调查研究——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[J]. 中小
学电教, 2018(10): 36-41.
[17] 周海宁. 论互联网时代受众的数字化生存能力[J].
出版发行研究, 2018(12): 23-28;11.
[18] 刘德寰, 郑雪. 手机互联网的数字鸿沟[J]. 现代传
播(中国传媒大学学报), 2011(1): 101-106.
[19] 侯艳辉, 郝敏. 基于DEMATEL的数字鸿沟影响因
素辨识[J]. 统计与决策, 2013(14): 15-17.
[20] 闫慧, 张鑫灿, 殷宪斌. 数字包容研究进展: 内
涵 、 影 响 因 素 与 公 共 政 策 [ J ] . 图 书 与 情 报 ,
2018(3): 80-89.
[21] 赵娜, 邝木子. 新媒体时代老年人数字融入机制
研究[J]. 传媒, 2018(22): 91-94.
[22] 林军, 杨文洁, 赵加奎, 等. 2014-2016年上海市黄
浦区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调查分析[J]. 健康教育
与健康促进, 2017, 12(1): 21-24.
[23] 马凯歌. 文化消音: 家庭结构变迁下的代际传播[J].
新闻研究导刊, 2019, 10(7): 209-210;212.
[24] 朱秀凌. 青少年的手机使用、数字代沟与文化反
哺——基于对福建省漳州市中学生家庭的实证
分析[J]. 新闻界, 2015(11): 47-53.
[25] 刘怡, 张旭阳, 高璐. 知识生产视角下大学生群体
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研究——基于全国29个省
市大学生的实证调查[J]. 中国电化教育, 2019(3):
127-133.
[26] 王俊松, 李诚. 我国数字鸿沟的空间表现及原因
分析[J]. 情报科学, 2006(11): 1620-1625.
[27] 陈力丹, 金灿. 论互联网时代的数字鸿沟[J]. 新闻
爱好者, 2015(7): 33-37.
[28] 谢秋山, 岳婷. 积极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数字融
入的必要性及路径研究[J]. 当代继续教育, 2019,
37(4): 10-16.
[29] 胡春阳. 从接近沟到使用沟“数字鸿沟”的转向
及跨越[J]. 人民论坛, 2018(24): 130-132.魏? 蕊 女,河北大学管理学院,副教授,硕士研究
生导师;国家图书馆,博士后。研究方向:图书馆服
务、开放获取。作者贡献:提出研究思路、撰写和
修改论文。E-mail:weiruisxyq@foxmail.com 河北
保定 071002
孙一钢 国家图书馆,研究馆员。研究方向:数
字图书馆。作者贡献:为论文重点章节提出修改
意见。 北京 100081
刘云漫 女, 河北大学管理学院,在读研究生。研究
方向: 图书馆服务。作者贡献:翻译部分资料。河北
保定 071002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