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 1 ] 蒋永福, 李景正. 论知识组织方法[J]. 中国图书馆学报, 2001(1): 3-7.[ 2 ] 宗福邦, 陈世铙, 萧海波, 等. 故训汇纂[M] . 北京:商务印书馆, 2003: 1-12.[ 3 ] 马创新, 曲维光, 陈小荷. 中文古籍数字化的开发层次和发展趋势[J]. 图书馆, 2014(2): 104-106.[ 4 ] 马创新, 陈小荷. 基于引文分析的古籍文献影响力评估[J]. 大学图书馆学报, 2016(1): 16-24.[ 5 ] 周大璞. 训诂学初稿[M]. 武汉: 武汉大学出版社,2011: 14, 300-354.[ 6 ] 许威汉. 训诂学读本[M]. 上海: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, 2010: 48-84.[ 7 ] 马费成. 在数字环境下实现知识的组织和提供[J].郑州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 2005(4): 5-7.[ 8 ] 王子舟, 王碧滢. 知识的基本组分——文献单元和知识单元[J]. 中国图书馆学报, 2003(1): 5-11.[ 9 ] 赵红州. 论知识单元的智荷及其表示方法[J]. 知识工程, 1991(3): 1-11.[10] 徐荣生. 知识单元初论[J]. 图书馆杂志, 2001(7):2-5.[11] 杨思洛, 王皓, 文庭孝. 基于引文分析的图书影响力研究: 以图书情报领域为例[J]. 情报资料工作,2010(1): 89-92.[12] 王珏, 袁小红, 石纯一, 等. 关于知识表示的讨论[J].计算机学报, 1995(3): 212-224.[13] 何继媛, 窦永香, 刘东苏. 大众标注系统中基于本体的语义检索研究综述[J].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,2011(3): 51-56.[14] 刘升平, 林作铨, 梅婧, 等. 一种XML的模型论语义[J]. 软件学报, 2006(5): 1089-1097.[15] 金燕, 陈玉. 基于本体的标签控制方法研究[J].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, 2010(7): 26-29.[16] 马创新, 陈小荷. 基于学科本体的训诂学知识组织体系初步构建[J]. 图书情报工作, 2013(12):118-122.[17] 侯汉清, 王雅戈. 中国近代索引研究的开山之作—— 《引得说》[ J ] . 大学图书馆学报,2006(5): 76-81.[18] 马创新, 陈小荷, 曲维光. 注疏文献中的注释语句自动分析[J]. 计算机科学, 2012(10): 220-223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