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 1 ] 张晓林. 走向知识服务: 寻找21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[J]. 中国图书馆学报, 2000, 26(5):30-35.[ 2 ] 张晓林. 从数字图书馆到E-Knowledge机制[J]. 中国图书馆学报, 2005, 31(4):5-10.[ 3 ] 张晓林. 开放获取、开放知识、开放创新推动开放知识服务模式——3O会聚与研究图书馆范式再转变[J].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, 2013(2):1-10.[ 4 ] 范并思. 核心价值: 图书馆学的挑战[J]. 图书与情报, 2007(3):2-5.[ 5 ] 范并思. 现代图书馆理念的艰难重建——写在《图书馆服务宣言》发布之际[J]. 中国图书馆学报, 2008, 34(6):6-11.[ 6 ] 范并思. 21世纪10年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光荣与梦想[J]. 高校图书馆工作, 2010, 30(4):13-16.[ 7 ] 吴建中. 中国图书馆发展中的十个热点问题[J].中国图书馆学报, 2002, 28(2):7-12.[ 8 ] 吴建中. 21世纪图书馆新论[M]. 2版. 上海: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, 2003.[ 9 ] 吴建中. 开放 交流 合作——国际图书馆发展大趋势[J]. 中国图书馆学报, 2013, 39(3):4-8.[10] 蒋永福. 人文图书馆学论纲[J]. 中国图书馆学报,2002, 28(4):8-12, 57.[11] 蒋永福. 知识秩序·知识共享·知识自由——关于图书馆精神的制度维度思考[J]. 中国图书馆学报, 2004, 30(4):12-15.[12] 蒋永福. 知识权利与图书馆制度——制度图书馆学研究[J]. 中国图书馆学报, 2005, 31(1):10-14.[13] 柯平. 知识学研究导论[ J ] . 图书情报工作,2006(4):6-10, 34.[14] 柯平. 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图书馆学[J]. 郑州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 2003(1):10-12, 15.[15] 柯平. 数字目录学——当代目录学的发展方向[J].图书情报知识, 2005(3):18-22.[16] 王子舟. 知识集合初论——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探索[J]. 中国图书馆学报, 2000, 26(4):7-12. [17] 王子舟. 知识集合再论——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阐释[J]. 图书情报工作, 2000(8):5-11.[18] 邱五芳. 中国图书馆学应进一步弘扬实证研究[J].中国图书馆学报, 2008, 34(1):16-21.[19] 魏辅轶. 对“中国图书馆学应该弘扬实证研究”的商榷[J]. 图书馆杂志, 2011(9):2-6.[20] 叶鹰, 金武刚, 刘青华. 图书馆学实证研究导引[J].图书馆, 2008(1):2-3, 12.[21] 徐建华, 李超. 莫让规范化的实证研究在当今图书馆学研究中缺位——“当代图书馆员快乐指数”研究的启示[C]//第五次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论文集. 中国图书馆学会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, 2007:6.[22] 徐建华, 俞碧飏. 规范化实证研究——图书馆学研究整体提升与发展的重要路径[J]. 高校图书馆工作, 2012(1):28-32.[23] 徐建华, 李媛. 2014年图书馆学期刊问卷调查法文章分析[J]. 图书与情报, 2015(6):92-96.[24] 王子舟. 田野调查: 人类学方法在图书馆学中的应用[J]. 中国图书馆学报, 2014, 40(6):12-21.[25] 刘宇, 叶继元, 袁曦临. 实证缺失的中国图书馆学研究[J]. 中国图书馆学报, 2009, 35(4):20-24.[26] 于良芝. “个人信息世界”——一个信息不平等概念的发现及阐释[J]. 中国图书馆学报, 2013,39(1):4-12.[27] 于良芝, 周文杰. 信息穷人与信息富人: 个人层次的信息不平等测度述评[J]. 图书与情报,2015(1):53-60, 76.[28] 于良芝.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研究[J]. 中国图书馆学报, 2008, 34(2):79-80, 73.[29] 于良芝, 邱冠华, 许晓霞. 走进普遍均等服务时代: 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[J].中国图书馆学报, 2008, 34(3):31-40.[30] 于良芝. 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意义建构与认识盲点——对公共图书馆评估总结材料的话语分析[J].中国图书馆学报, 2009, 35(4):4-13.[31] 朱强. 国外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及其启示[J]. 国家图书馆学刊, 2015(5):12-15.[32] 王世伟. 关于《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》编制的若干问题[J]. 中国图书馆学报, 2011, 37(3):25-37.[33] 王世伟. 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——智慧图书馆[J].图书馆建设, 2011(12):1-5.[34] 陈力. 公共服务中的图书馆服务[J]. 中国图书馆学报, 2006, 32(1):5-12.[35] 叶鹰. 抽象图书馆学的分析化[J]. 中国图书馆学报, 2002, 28(6):71-73.[36] 叶鹰.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分析表述及其逻辑结构[J]. 大学图书馆学报, 2005, 23(3):6-10, 26.[37] 叶鹰. 书理学论纲[J]. 中国图书馆学报, 2008,34(1):22-26.[38] 程焕文. 图书馆精神[M]. 北京: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, 2007.[39] 程焕文. 图书馆权利的界定[J]. 中国图书馆学报,2010, 36(2):38-45.[40] 程焕文. 图书馆的价值与使命[J]. 图书馆杂志,2013(3):4-8.[41] 范并思.公共图书馆精神的时代辩护[J]. 中国图书馆学报, 2004, 30(2):7-13.[42] 刘炜, 葛秋妍. 从Web2.0到图书馆2.0: 服务因用户而变[J].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, 2006, 1(9):8-12,67.[43] 刘炜. 图书馆需要一朵怎样的“云”?[J]. 大学图书馆学报, 2009, 27(4):2-6.[44] 刘炜. 关联数据: 概念、技术及应用展望[J]. 大学图书馆学报, 2011, 29(2):5-12.[45] 李国新. 关于公共图书馆立法及其支撑研究[J].中国图书馆学报, 2010, 36(2):4-8.[46] 李国新.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公共图书馆发展——《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》解析[J]. 中国图书馆学报, 2015,41(3):4-12.[47] 王波. 图书馆阅读推广亟待研究的若干问题[J].图书与情报, 2011(5):32-35, 45.[48] 徐雁. 书爱众香薰: 全民阅读推广的时代使命[J].图书馆杂志, 2011(11):33-38.[49] 范并思. 阅读推广与图书馆学: 基础理论问题分析[J]. 中国图书馆学报, 2014, 40(5):4-13.[50] 范并思, 胡小菁. 图书馆2.0: 构建新的图书馆服务[J]. 大学图书馆学报, 2006, 24(1):2-7.[51] 初景利, 张冬荣. 第二代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[J].图书情报工作, 2008, 52(2):6-10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