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] 倪梁鸣. 民国目录学研究——以传统目录学为中心[D]. 北京: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, 2010.
[2] 乔好勤. 1919-1949年我国目录学略论[M]//目录学研究资料汇辑第二分册. 武汉: 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, 1983: 345-359.
[3] 彭斐章. 20世纪中国目录学: 发展历程、成就和局限[J]. 高校图书馆工作, 1999(2): 1-6.
[4] 余庆蓉. 1915-1949年目录学研究综述[J].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(社科版), 1990(3): 90-94.
[5] 王国强. 二十世纪中国目录学研究纲要[J]. 图书与情报, 1993(1): 36-41.
[6] 贺修铭. 20世纪目录学研究的两次高潮及其比较[J].图书馆, 1994(5): 14-17.
[7] 全根先. 中国近代目录学理论研究之学术遗产[J].北京师范大学学报, 2013(3): 47-52.
[8] 李立民. 近代目录学史的研究进展(1840-1949)[J].图书情报工作, 2009(11): 63-67.
[9] 全根先. 试论中国近代目录学史的分期问题[J].晋图学刊, 2012(3): 1-7.
[10] 傅荣贤. 加强对近代目录学的研究[J]. 图书馆杂志, 1996(2): 9-11.
[11] 刘纪泽. 目录学概论[M]. 上海: 中华书局, 1931: 40.
[12] 汪辟疆. 目录学研究[M]. 上海: 商务印书馆, 1934: 6.
[13] 程千帆. 校雠目录辨[J]. 文献, 1981(7): 256-261.
[14] 李小缘. 中国图书馆事业十年来之进步[J]. 图书馆学季刊, 1936, 10(4): 507-549.
[15] 陈传夫. 近代目录学的基本流派及其理论成就[J].四川图书馆学报, 1985(5): 43-48.
[16] 陈传夫. 略论中国现代“新目录学”的基本流派[J].晋图学刊, 1991(3): 50-55.
[17] 余庆蓉. 新文化与我国目录学的近代化[J]. 图书馆论坛, 1991(2): 20-24.
[18] 王心裁. 从古典目录学到现代目录学——中国目录学产生发展演变的轨迹[J]. 图书情报工作,1999(4): 2-7.
[19] 张凤英. 略论中国传统目录学系统的近代化[J].湘潭大学学报(图书情报论文集), 1989: 102-106.
[20] 李向群. 近代三种版本目录学专著之比较[J]. 图书馆杂志, 1988(5): 63-64.
[21] 王国强. 20世纪30年代中国目录学的历史地位[J].图书与情报, 2000(1): 2-11.
[22] 柯平. 王重民与姚名达的目录学思想比较研究[J].图书与情报,2003(4): 40-45.
[23] 潘勇. 余嘉锡与张舜徽目录学思想比较研究[J].湖北经济学院学报(人文社会科学版), 2006(5):127-128.
[24] 李梦丹. 余嘉锡与姚名达目录学理论之比较[J].北方文学(下半月), 2012(10): 223.
[25] 孔庆杰,赵闯. 余嘉锡与姚名达目录学思想比较研究[J]. 内蒙古图书馆工作, 2007(1): 109-112.
[26] 平保兴. 文献寻检磨才力目录索引助学问——胡适、郑振铎目录索引学成就和思想比较研究[J].贵图学刊, 2009(4): 35-38.
[27] 滑红彬. 刘咸炘与汪辟疆的目录学思想比较研究[J].图书馆界,2012 (2): 34-35, 64.
[28] 一九四八年以前各分类法大纲比较表[J]. 文物参考资料, 1950(8): 156-157.
[29] 白国应. 世界图书分类法大事记(近代部分)[J]. 山东图书馆季刊,1982(2): 44-63.
[30] 刘国钧. 中国图书分类法的发展[C]//史永元,张华. 刘国钧图书馆学论文选集. 北京: 书目文献出版社, 1983: 395-421.
[31] 罗平,赵薇. 中国图书分类法发展中的中西合璧[J].图书馆学刊, 1986(3): 42-44.
[32] 白国应. 论20世纪的中国文献分类学[J]. 晋图学刊, 1999(1): 1-8.
[33] 全根先. 民国时期图书分类思想述评[J]. 山东图书馆季刊, 2006(2): 11-16.
[34] 邹振环. 中国图书分类法的沿革与知识结构的变化[J]. 复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 1987(3): 86-90.
[35] 左玉河. 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: 学术分科与近代中国知识系统之创建[M]. 上海: 上海书店,2004: 6.
[36] 吴稌年. 文献分类与学术转型[J].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,2008(3): 108-112.
[37] 袁曦临. 中国传统知识系统的转型与文献分类法的演化[J]. 图书情报工作,2010(10): 104-108.
[38] 李严. 为杜威法首次传入我国质疑[J]. 江苏图书馆工作, 1980(4): 26-28.
[39] 白国应. 杜威十进分类法对我国图书分类法的影响——纪念杜威十进分类法出版120周年[J].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学刊, 1996(3): 10-14.
[40] 白国应. 杜威十进分类法在我国的传播——纪念杜威十进分类法出版120周年[J]. 晋图学刊,1996(3): 32-36.
[41] 白国应. 中国近代文献分类法的里程碑——纪念沈祖荣、胡庆生合编的《仿杜威书目十类法》出版80周年[J]. 图书情报论坛, 1997(3): 2-6.
[42] 刘应芳. 民国时期图书分类法本土化之研究[J].图书情报工作, 2012(1): 55-59.
[43] 王晋卿. 经学文献及经学文献目录述略[J]. 图书馆, 1985(4): 14-19, 13.
[44] 张巍. 民国“四书”题录研究[ J]. 齐鲁学刊,2008(2): 42-46.
[45] 李樱. 试论补正史艺文志及其价值[J]. 四川图书馆学报, 1982(3): 62-72.
[46] 王余光. 清以来史志书目补辑述略[C]//马费成.世代相传的智慧与服务精神——文华图专八十周年纪念文集. 北京: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, 2001:294-319.
[47] 王余光. 清以来史志书目补辑研究[J]. 图书馆学研究, 2000(3): 2-5, 27.
[48] 朱士嘉. 我研究方志的历史回顾[J]. 文史杂志,1987(4): 27-28.
[49] 巴兆祥.民国方志目录学之成就与影响[J].江苏图书馆学报, 1997(1): 7-13.
[50] 徐有富. 试论《云南书目》[J]. 大学图书馆学报,2009(3): 94-99.
[51] 石昌渝. 20世纪以来的中国古代小说目录学[J].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, 2004(4): 32-36.
[52] 苗怀明. 二十世纪目录学的发展与中国戏曲著作的编目[J]. 戏剧(中央戏剧学院学报), 2005(1):134-141.
[53] 王亮. 民国时期的两部总帐式金石学著作——《国史金石志稿》暨《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金石类分纂稿》[J]. 山东图书馆学刊, 2009(6):97-100, 121.
[54] 冯国栋. 佛教目录研究八十年(1926-2006)述评——以中国大陆地区为中心[J]. 文献, 2008(1):93-106.
[55] 张志伟. 中国近代图书馆目录初探[J]. 图书与情报, 1991(1): 36-41.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