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] WH/T20-2006. 古籍定级标准[S]. 北京: 中国标准出版社, 2006.[2] 杜伟生. 古籍修复原则[ J]. 国家图书馆学刊,2007(4): 79-83.[3] 半田昌规. 日本传统的纸质文物修复技法[C]//东亚纸质文物保护: 第一届东亚纸张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. 北京: 科学出版社, 2008: 80-88.[4] 潘美娣. 古籍修复与装帧[M]. 上海: 上海人民出版社, 1995: 45-47.[5] 肖振堂, 丁瑜. 中国古籍装订修补技术[M]. 北京:书目文献出版社, 1980: 19-20.[6] 朱赛虹. 古籍修复技艺[M]. 北京: 文物出版社,2001: 37-55.[7] 陈刚. 档案与古籍修复用竹纸的现状与问题[J].档案学研究, 2012(1): 80-84.[8] 张平, 田周玲. 古籍修复用纸谈[J].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, 2012, 24(2): 106-112.[9] 张美芳. 中日韩修复用手工纸起源与发展的比较研究[J]. 档案学研究, 2013(3): 55-59.[10] 张美芳. 地图修复用纸适用性的研究[J]. 档案学通讯, 2013(1): 79-82.[11] 徐文娟, 陈元生. 书画装裱材料——宣纸形稳定性的研究[J].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, 2005(2): 27-30.[12] 刘家真. 文献遗产保护[M]. 北京: 高等教育出版社, 2005: 109.[13] 夏丽峰, 马忻. 纸和纸板物理特性及其试验方法[M].北京: 轻工业出版社, 1990: 25-27.[14]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轻工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. 中国近代造纸工业史[M]. 上海: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, 1989: 50.[15] 轻工业部广州轻工业学校, 湖南轻工业学校. 制浆造纸分析与检验[M]. 北京: 轻工业出版社,1984: 189.[16]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,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. GB/T24422-2009, 信息与文献档案纸耐久性和耐用性要求[S]. 北京:中国标准出版社, 2009.[17] Wilfred Gallay. Stability of dimensions and form ofpaper [J]. Tappi,1973, 56(11): 53-73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