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 1 ] 李秀娜, 彭俊玲. 论出版文化与出版文化遗产[J].出版科学, 2015(1): 64-66.[ 2 ] 黄凯卿, 熊玉莲. 跨世纪出版业发展研究[M]. 武汉: 武汉大学出版社, 2000: 287.[ 3 ] 彭俊玲, 沈世婧. 谈我国出版文化遗产保护与出版博物馆建设[J]. 出版发行研究, 2014(8): 21-23.[ 4 ] 李金铨. 文人论政: 知识分子与报刊[M]. 桂林: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, 2008: 1.[ 5 ] 白瑞华. 中国近代报刊史[M]. 苏世军, 译. 北京:中央编译出版社, 2013: 32.[ 6 ] 吴永贵. 中国出版史[M]. 长沙: 湖南大学出版社,2008.[ 7 ] 杨敏. 民国期刊数字资源建设现状研究[J]. 图书馆学研究, 2013(12): 43-46.[ 8 ] 熊月之, 张敏. 上海通史: 晚清文化[M]. 上海: 上海人民出版社, 1999: 41.[ 9 ] 方汉奇. 中国新闻事业简史[M]. 北京: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 1983: 6.[10] 李希泌, 张椒华. 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[M]. 北京: 中华书局, 1982: 277-278.[11] 姚琦. 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[J]. 社会科学辑刊, 2001(6): 122-127.[12] 方汉奇. 中国新闻传播史[M]. 北京: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 2009.[13] 陈昌文. 都市化进程中的上海出版业[D]. 苏州:苏州大学, 2002: 38.[14] 程焕文. 百年沧桑 世纪华章——20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回顾与展望[J]. 图书馆建设, 2004(6):1-8.[15] 倪俊明. 近现代报刊的史料价值及其保护和整理[J]. 图书馆论坛, 2010(6): 230-237.[16] 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[Z/OL]. [2015-03-30]. http://www.nlc.gov.cn/newswzx/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