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 1 ] 单世侠. 图书馆知识服务辨析及分层构建[J].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, 2009(5): 9-11.[ 2 ] 李华伟, 董小美, 左美云. 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[M]. 北京: 华艺出版社, 2002.[ 3 ] 孙阳阳, 王守宁. 企业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及对策研究[J]. 情报科学, 2009, 27(9): 1340-1342.[ 4 ] 李作学. 个体隐性知识的结构分析与管理研究[D]. 大连: 大连理工大学, 2007.[ 5 ] Ikujiro Nonaka, Hirotaka Takeuchi. The Knowledge-Creating Company[M]. Oxford University Press,1995: 96-98.[ 6 ] 柴旭东. 隐性知识视野下的大学创业教育[J].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, 2010(1): 75-80.[ 7 ] 李倩, 程刚. 国内外企业隐性知识研究综述[J]. 情报探索, 2013(3): 29-34, 41.[ 8 ] 王德禄. 一年来知识经济问题讨论的综述[J]. 未来与发展, 1998(5): 11-16.[ 9 ] 刘志国, 崔健. 企业科技创新与隐性知识共享[J].现代情报, 2005(11): 180-181, 184.[10] 王连娟. 隐性知识管理文献综述[J]. 情报科学,2006(4): 636-640.[11] 张晓林. 走向知识服务: 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[J]. 中国图书馆学报, 2000(5): 30-35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