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 1 ] 宋海艳. 泛在知识环境下的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与动力机制研究——基于学习空间融合服务的探讨[J]. 情报理论与实践, 2010, 33(7):58-62.[ 2 ] 黄幼菲. 泛在知识环境下后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思考[J]. 理论与探索, 2011, 34(3):39-44.[ 3 ] 王学勤, Amy Stout, Howard Silver. 建立数据驱动的e-Science图书馆服务:机遇和挑战[J]. 图书情报工作, 2011, 55(13):80-83.[ 4 ] 强伯勤.“大科学”与“小科学”的统一[J].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, 2007(3):291-292. [ 5 ] 张树良, 冷伏海. Web环境下个性化信息的获取和个性化服务的实现[J]. 中国图书馆学报, 2007,33(4):77-81.[ 6 ] 美国兰德公司主页[EB/OL]. [2013-11-18].http://www.rand.org.[ 7 ] 肖恩. 美国斯坦福国际咨询研究所简介[ E B /OL]. [2013-11-25]. 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4dc2b2b3010 0qlx4.html.[ 8 ] 邓菲, 李宏. 嵌入科研的情报研究服务新模式探究[J]. 情报理论与实践, 2013, 36(7):10-14.[ 9 ] 杨志萍, 陆颖. 嵌入式知识发现情报分析服务[J].图书情报工作, 2013, 57(22):37-42.[10] 张晓林. 走向知识服务: 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[J]. 中国图书馆学报, 2000(5):32-37.[11] 宋海艳, 郭晶, 潘卫.面向科研团队的嵌入式学科服务实践探索[J]. 图书情报工作, 2012, 56(1):27-30.[12] 贾光峰. 知识的双向互动与知识咨询服务质量的提升[J]. 世纪桥, 2012(17):150-151.[13] Si Li, Xing Wenming, Zhou Limei. Embeddedservices in Chinese academic libraries[J]. The Journal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, 2012, 38(3):175-182.[14] 初景利.学科馆员对嵌入式学科服务的认知与解析[J].图书情报研究,2012(3):1-8,33.[15] 初景利, 孔青青, 栾冠楠. 嵌入式学科服务研究进展[J]. 图书情报工作, 2013, 57(22):11-17.[16] 李玲, 牛振恒, 李卫红. 学科化服务中的用户协同组织模式实证研究[J].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,2012(1):39-41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