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 1 ] 中国政府网.“十四五”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[EB/OL].
[2022-02-27]. http://www.gov.cn/ zhengce/content/2021–11/08/content_5649764.
htm.
[ 2 ] 冉宏林. 古蜀地区祭祀遗存初步研究[J].
四川文物,2022,226(6):80–97.
[ 3 ] 孙绍丹,邓君,常严予,等. 近代报纸资源细粒度语义描述模型设计及应用——以《盛京时报》为例[J]. 图书情报工作,2022,66(7):35–46.
[ 4 ] 夏翠娟. 文化记忆资源的知识融通:从异构资源元数据应用纲要到一体化本体设计[J]. 图书情报知识,2021,199(1):53–65.
[ 5 ] CIDOCCRM.What is the CIDOC CRM[EB/OL]. [2022-02-16].
https://cidoc-crm.org/.
[ 6 ] 高劲松,韩牧哲. 考古发掘资料图数据库的语义关联构建研究[J]. 图书情报工作,2021,65(9): 105–116.
[ 7 ] 张云中,刘嘉琳,陈涛. 馆藏唐三彩数字文化资源展示的语义支撑体系研究[J]. 图书情报工作, 2022,66(15):116–126.
[ 8 ] 童茵,张彬. 董其昌数字人文项目的探索与实践[J].
中国博物馆,2018,135(4):114–118.
[ 9 ] 钱智勇,陈涛,徐毅,等. 古代经典辞书知识图谱构建与应用研究[J]. 图书馆杂志,2023(8): 82–88;123.
[10] 高劲松,方晓印,刘思洋,等. 基于关联数据的馆藏文物资源知识关联与智能问答研究[J]. 情报科学,2021,39(5):12–20.
[11] Jessop M. The inhibition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in digital
humanities scholarship[J]. Literary and linguistic computing,2008,23(1): 39–50.
[12] 王余烈,苏欣,田昊. 虚拟现实在遗址博物馆中的叙事展示与体验研究[J].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(美术与设计),2019,183(3):199–201.
[13] 王天泥. 元宇宙背景下文旅数字化转型发展研究[J].
图书与情报,2022,205(3):111–117.
[14] 四川文物考古研究所. 三星堆祭祀坑[M]. 北京: 文物出版社,1999:442–447.
[15] 赵殿增. 三星堆祭祀活动的基本架构:神坛、神庙、祭祀坑[J].
四川文物,2022,225(5): 80–94.
[16] 冉宏林,雷雨,赵昊,等. 四川广汉市三星堆遗址祭祀区[J]. 考古,2022,658(7):15–33.
[17] 杨博. 以考古丰富古史:三星堆遗址的启示与谜思[J].
中国文化研究,2022,116(2):73–79.
[18] 龙红,王玲娟.“千里眼”的人性与神性——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与蚕丛传说的历史印证[J].
中国文化研究,2011,72(2):94–99.
[19] 赵殿增. 三星堆考古新发现与古蜀文明新认识[J].
四川文物,2017,191(1):68–75.
[20] 刘芊,陶思炎.神树图像与传统中国信仰变迁[J]. 南京社会科学,2017,356(6):151–156.
[21] 李社教. 祖先崇拜与三星堆文化造型艺术的张扬之美[J].
武汉理工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 2009,22(1):107–111.
[22] 乔丹. 三星堆祭祀坑出土青铜尊、罍的使用方法[J]. 四川文物,2019,207(5):77–82.
[23] Gruber T R. A translation approach to portable ontology
specifications[J]. Knowledge acquisition, 1993,5(2):199–220.
[24] 段渝. 三星堆:神权文明的内涵[J].
中国文化研究,2021,114(4):119–130.
[25] 李为香.“跽”式体姿:三星堆文化中的通神仪式探析[J].
宗教学研究,2016,113(4):252–257.
[26] 段渝. 从三星堆文化看古代文明的本质特征[J].
社会科学研究,2006(1):162–169.
[27] 范昊,何灏. 融合上下文特征和BERT 词嵌入的新闻标题分类研究[J].
情报科学,2022,40(6): 90–97.
[28] 刘炜,谢蓉,张磊,等. 面向人文研究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[J]. 中国图书馆学报,2016,42(5): 29–39.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