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 1 ] 文震亨;陈植,杨超伯. 长物志校注[M]. 南京: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,1984:1–9.
[ 2 ] 王永厚. 文震亨及其《长物志》评介[J]. 中国园林,1992(1):47–49;52.
[ 3 ] 张燕.《长物志》的审美思想及其成因[J]. 文艺研究,1998(6):135–138.
[ 4 ] 李砚祖. 长物之镜——文震亨《长物志》设计思想解读[J].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(美术与设计版),2009(5):1–12.
[ 5 ] 王双阳. 浅论《长物志》中的“古意”及其对现代设计的启示[C]//《装饰》杂志编辑部. 装饰文丛·教学研究卷. 沈阳:辽宁美术出版社,2017:150–153.
[ 6 ] 谢华. 文震亨造物思想研究——以《长物志》造园为例[M]. 武汉:武汉大学出版社,2016.
[ 7 ] 宋圆圆. 浅析《长物志》中的日常用具的造物观[J].美与时代(上),2016(1):55–57.
[ 8 ] 王文萌.《长物志》中的生态伦理观的解读[C]//《美术大观》编辑部. 中国美术教育学术论丛·美术与设计理论卷. 沈阳:辽宁美术出版社,2016:315–316.
[ 9 ] 段欣怡. 从《长物志》书画卷谈装裱的艺术美学思想[J]. 今古文创,2020(3):74–77.
[10] 邱晓刚. 再谈古籍修复中的浆糊问题[J]. 江苏图书馆学报,1999(6):22.
[11] 王国强. 古籍装潢中的浆糊问题研究[J]. 国家图书馆学刊,2010(1):82–85.
[12] 文震亨,李瑞豪. 长物志[M]. 北京:中华书局,2021.[13] 马振瀛,吴小梅. 工业防霉[M]. 北京:轻工业出版社,1983:205–206.
[14] 李涛. 气候与南北装裱工艺差异的关系[C]// 广东省文物局,广东省文物博物馆学会. 广东文博事业改革开放三十年文集. 广州:岭南美术出版社,2008:662.
[15] 王博. 浅谈八味中药在书画装裱中的应用[C]//杜晓帆,庄立臻. 东亚纸质文物保护与传统造纸第6 届东亚纸张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. 上海:复旦大学出版社,2017:286–287.
[16] 蒋玄佁. 中国绘画材料史[M]. 上海:上海书画出版社,1986:83–86.
[17] 纪昀,等. 四库全书总目[M]. 北京:中华书局,1965:1059.[18] 张彦远. 历代名画记[M]. 沈阳:辽宁教育出版社,2001:22.
[19] 王文章.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 下[M]. 北京:文化艺术出版社,2012:907.
[20] 任华忠,何毓敏,杨丽. 白及化学成分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[J]. 亚太传统医药,2009(2):134.
[21] 潘美娣. 古籍修复与装帧[M]. 上海:上海人民出版社,2013:67.[22] 王国强. 中国古代文献的保护[M]. 武汉:武汉大学出版社,2015:98–99.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