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 1 ] 方平. 晚清上海的公共领域[M]. 上海: 上海人民出版社, 2007: 27.
[ 2 ] 教育部社会教育司. 全国公私立图书馆一览表[M]//王余光. 清末民国图书馆史料汇编: 第三册.北京: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, 2014: 487.
[ 3 ] 谢荫昌. 图书馆教育[M]//王余光. 清末民国图书馆史料汇编: 第二册. 北京: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,2014: 105.
[ 4 ] 郭有守. 图书集刊发刊词[J]. 图书集刊, 1942(1):1-2.
[ 5 ] 李小缘. 公共图书馆之组织[J]. 图书馆学季刊,1916(1): 609-636.
[ 6 ] 柳诒徵. 发刊词[J]. 中央大学国学图书馆第一年刊, 1928: 1-3.
[ 7 ] 张志东. 中国学者关于近代中国市民社会问题的研究: 现状与思考[J]. 近代史研究, 1998(2): 296-305.
[ 8 ] 胡道静. 上海图书馆史[M]//胡道静. 上海历史研究. 上海: 上海人民出版社, 2011: 9.
[ 9 ] 张鸿书. 图书馆是文化的尾巴么[J]. 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, 1933(3/4): 480-481.
[10] 杜定友. 图书馆通论[M]//杜定友. 杜定友文集: 第三册. 广州: 广东教育出版社, 2012: 31-32.
[11] 许纪霖. 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: 形态、功能与自我理解——以上海为例[J]. 史林, 2003(2): 77-89.
[12] 刘国钧. 图书馆学要旨[M]. 上海: 中华书局, 1934:11.
[13] 哈贝马斯.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[M]. 曹卫东, 译.上海: 学林出版社, 1999: 24.
[14] 杨昭悊. 图书馆学(上册)[M]. 上海: 商务印书馆,1923: 82.
[15] 杨早. 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[M].北京: 北京大学出版社, 2008: 169.
[16] 沈祖荣. 民国十年之图书馆[M]//沈祖荣. 沈祖荣文集. 武汉: 武汉大学出版社, 2013: 42.
[17] 浙江流通图书馆宣传部. 图书馆为什么要劝人读书[M]//王余光, 范凡. 清末民国图书馆史料续编:第十一册. 北京: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, 2016: 232.
[18] 东方图书馆复兴委员会. 东方图书馆纪略[M]//王强. 近代图书馆史料汇编: 第三册. 南京: 凤凰出版社, 2014: 372-376.
[19] 陈训慈. 悼东方图书馆劫后一年并论上海图书馆之建设[J]. 浙江省立图书馆馆刊, 1933(1): 14-18.
[20] 毛坤. 图书馆当前的问题[J]. 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, 1935(2): 165-168.
[21] 杜定友. 对日问题与图书馆[J]. 中国出版月刊,1932(2): 19-20.
[22] 刘国钧. 图书馆与民族复兴[J]. 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, 1937(3/4): 311-312.
[23] 李絜非. 吸引民众到图书馆来的几个方法[J]. 学风, 1936(2): 1-3.
[24] 衡之. 图书馆与展览会[J]. 图书展望, 1936(2):5-6.
[25] 孙延钊. 中国文献与民族精神[J]. 浙江图书馆通讯, 1942(2): 1-3.
[26] 邢云林. 中国杂志史简述[J]. 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季刊, 1931(1): 25-39.
[27] 曹钟瑜. 杂志在近代文化上的贡献[J]. 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季刊, 1933(3/4): 481-483.
[28] 孙培西. 私立东吴大学吴兴附属中学图书馆参观记[J]. 中国出版月刊, 1935(1): 18-19.
[29] 李小缘. 中国图书馆事业十年来之进步[J]. 图书馆学季刊, 1936(4): 507-550.
[30] 陈东原. 图书馆与学风[J]. 学风, 1930(1): 1-2.
[31] 耿靖民. 发刊词[J]. 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,1929(1): 89-90.
[32] 编者. 编后记[J]. 图书展望, 1937(3): 1-5.
[33] 编 者 . 发 刊 旨 趣 [ J ] . 浙 江 省 立 图 书 馆 月 刊 ,1932(1): 1.
[34] 范寿康. 创刊词[J]. 图书月刊, 1946(1): 1.
[35] 高正方. 怎样读报[J]. 学风, 1932(3): 3-7.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