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 1 ] 王济民. 林纾与桐城派[J].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, 2007(3):105.
[ 2 ] 林纾. 畏庐续集[M]. 上海:商务印书馆,1934.
[ 3 ] 张寄谦. 严复与北京大学[J]. 近代史研究,1993(5): 141.
[ 4 ] 姚永概. 慎宜轩日记[M]. 合肥:黄山书社, 2010.
[ 5 ] 林纾. 送姚叔节归桐城序[J]. 庸言,1913(12):1.
[ 6 ] 吴孟复. 古文辞类纂注评[M]. 合肥:安徽教育出版社,2004:16.
[ 7 ] 郑杲. 郑东父遗书[M]. 卷六. 集虚草堂校刊本, 清光绪甲辰(1904).
[ 8 ] 陈衍. 赠桐城姚叔节序[J]. 庸言,1913(3):1.
[ 9 ] 陈衍. 赠桐城姚叔节序[J]. 文学讲义,1918(3): 7–8.
[10] 任访秋. 中国近代文学大系:第3 集第12 卷[M]. 上海:上海书店出版社,1997:385.
[11] 许全胜. 沈曾植年谱长编[M]. 北京:中华书局, 2007.
[12] 姚永概. 送沈方伯序[J]. 庸言,1913(15):3–4.
[13] 姚永概. 慎宜轩文:卷四[M]//
清代诗文集汇编: 第791 册. 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10:331.
[14] 郭璞. 尔雅[M]. 杭州:浙江古籍出版社,2011:28.
[15] 柯劭忞. 简外弟吴辟疆[M]//
蓼园诗钞. 上海: 中华书局,1924.
[16] 刘声木. 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[M]. 合肥:黄山书社,1989.
[17] 江西省人物志编纂委员会. 江西省人物志[M]. 北京:方志出版社,2007:355.
[18] 胡朝梁. 诗题姚叔节所藏沈石田山水长卷[J]. 东方杂志,1916(6):18–19.
[19] 姚鼐. 惜抱轩诗文集[M]. 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92:114.
[20] 曾国藩. 曾国藩全集:第14 册[M]. 长沙:岳麓书社,2011.
[21] 吴坤修,等. 重修安徽通志:卷二百二十二[M]. 清光绪四年(1878)刻本,第1a 页.
[22] 吴敏树. 吴敏树集[M]// 严云绶. 桐城派名家文集. 合肥:安徽教育出版社,2014.
[23] 梅曾亮. 柏枧山房诗文集[M]. 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5:692.
[24] 汪孔丰. 麻溪姚氏与桐城派的演进[M]. 合肥: 安徽大学出版社,2017:2.
[25] 王先谦. 续古文辞类纂[M]// 续修四库全书:第1610 册. 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2:74.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