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 4 ] 李海燕. 当前我国与欧美主要国家国民阅读现状之比较研究[J]. 山东图书馆学刊, 2009(5):97-100. [ 5 ] 王宗义. 编辑视角:世纪之交的中国图书馆活动[M]. 上海: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, 2011:82-87, 140, 162-163, 167, 39, 59-69. [ 6 ] 卢国邦. 如梦亦如电:美国近代图书馆业如是观[J]. 中国图书馆学报, 2004(5):74-79. [ 9 ] 柯平. 当代图书馆服务的10个理念: 新图书馆服务论之二[J]. 图书馆建设, 2006(4):1-5. [10] 罗泽宇.图书馆服务能力的理论研究: 概念、特性、提升障碍及逻辑起点[J]. 图书馆杂志, 2012(2):2-4, 10. [11] 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, 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. 图书馆学基础[M]. 北京:商务印书馆, 1984:180-182. [12] 张树华, 张久珍. 20世纪以来中国的图书馆事业[M]. 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 2008:71, 324. [13] 中央四部委院关于改进和加强图书馆工作的报告[J].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, 1988(S1):1-4. [14] 林妩. 图书馆现行借阅方式的改革[J]. 图书馆论坛, 2002(3):117-118. [15] 林妩, 陆宗城. 从大开架到新的闭架借阅: 再谈图书馆现行借阅方式的改革[J]. 图书情报工作, 2001(6):119-121, 80. [16] 施振宏, 丁秀珍. 评“新的闭架借阅方式”与“查、阅、藏、借”一体化服务方式: 兼与林妩、陆宗城同志商榷[J]. 图书情报工作, 2003(5):116-118. [17] 蒋鸿标. 悖论: 从大开架到新的闭架借阅[J]. 图书情报工作, 2003(6):118-121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