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 1 ] 孙丽. 论荻生徂徕对朱子学连续性思维的解构[D]. 延边: 延边大学, 2002:34.[ 2 ] 范晔. 后汉书[M]. 北京: 中华书局, 1965:2179,1586, 535.[ 3 ] 陈寿. 三国志[M]. 北京: 中华书局, 1964:496.[ 4 ] 沈约. 宋书[M]. 北京: 中华书局, 1974: 2256, 185,2386.[ 5 ] 萧子显. 南齐书[M]. 北京: 中华书局, 1972:637,694.[ 6 ] 程俊英, 蒋见元. 诗经注析(下)[M]. 北京: 中华书局, 1991:1034-1035.[ 7 ] 姚思廉. 梁书[M]. 北京: 中华书局, 1973:212. [ 8 ] 李延寿. 南史[M]. 北京: 中华书局, 1975:1054.[ 9 ] 姚思廉. 陈书[M]. 北京: 中华书局, 1972:349.[10] 刘昫. 旧唐书[M]. 北京: 中华书局, 1975:1862.[11] 左丘明. 国语[ M ] . 上海: 上海古籍出版社,1978:24-25.[12] 童岭. 南齐时代的文学与思想(附:南监本《南齐书》荻生徂徕批识辑考)[M]. 北京: 中华书局,2013:181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