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 1 ] 维基百科. 约翰·布鲁贝克[EB/OL]. [2014-08-06]. http: 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7%BA%A6%E7%BF%B0%C2%B7%E5%B8%83%E9%B2%81%E8%B4%9D%E5%85%8B.[ 2 ] 布鲁贝克. 高等教育哲学[M]. 郑继伟, 等, 译. 杭州: 浙江教育出版社, 1987: 译者前言,目 录.[ 3 ] 刘亚敏, 侯怀银. 布鲁贝克《哲学》在我国的引进及其影响[J]. 黑龙江高教研究, 2011(4): 50-53.[ 4 ] 吴迪. 关于布鲁贝克《哲学》的审视与思考[J].徐州师范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 2010(4):134-138.[ 5 ] 宋小平.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思想反思[J].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 2009(4): 126-128.[ 6 ] 余丰民, 林彦汝. 建国以来浙江学术发展特征及其成果概况——基于浙版图书的被引分析(1950-2006)[J]. 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, 2013(4):16-22.[ 7 ] 胡玥. 对我国哲学研究最有影响的国外学术著作——基于CSSCI的分析[J]. 东岳论丛, 2009(2):60-67.[ 8 ] 杨秦. 对我国教育学研究最有影响的国内学术著作分析——基于CSSCI(2000-2007年度) 数据[J].西南民族大学学报, 2010(2): 258-270.[ 9 ] 宋娜娜. 汉语语境中的布鲁贝克《高等教育哲学》——基于CSSCI(1998-2010年)论文引用的解读研究[J]. 现代大学教育, 2012(5): 19-27.[10] 刘亚敏, 侯怀银. 布鲁贝克《高等教育哲学》在我国的引进及其影响[J]. 黑龙江高教研究,2011(4): 50-53.[11] 陈海春, 姚启和. 大学教授与大学教育政策[J].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, 1988(4): 17-21.[12] 邵海燕. 关于教授资格的哲学思考——读布鲁贝克的《高等教育哲学》[J]. 师资培训研究,1996(4): 13-16.[13] 胡弼成. 治学应成为学术界的生活方式——布鲁贝克《高等教育哲学》关于治学的道德[J].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 2000(4): 323-326.[14] 刘承波. 试论现代大学的专业教育与普通教育——兼约翰·S. 布鲁贝克著《高等教育哲学》读后感[J].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, 2001(1): 26-29.[15] 张慧洁. 一部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力作——学习布鲁贝克《高等教育哲学》的思考[J]. 高等农业教育, 2001(6): 10-13.[16] 邱毅. 再谈大学的服务职能——读布鲁贝克《高等教育哲学》有感[J]. 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,2001(5): 41-43.[17] 米俊魁. 对学术自由的几点断想—— 读约翰·S·布鲁贝克《高等教育哲学》[J].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(教育科学版), 2004(3): 5-7.[18] 刘志文. 知识的价值与高等教育哲学——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读书报告[J]. 现代大学教育,2004(4): 21-23.[19] 郭丽君. 论大学作为现代教会的意蕴——布鲁贝克《高等教育哲学》解读[J]. 煤炭高等教育,2004(5): 48-50.[20] 林知. 解读高等教育——读布鲁贝克《高等教育哲学》有感[J].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,2005(2): 104-105.[21] 李华萍, 韩映雄. 中美两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性差异——读布鲁贝克《高等教育哲学》有感[J]. 理工高教研究, 2004(4): 23-24.[22] 陈兴明. 重视高校课程编制过程的研究与管理——布鲁贝克关于高校课程设计的思想及启示[J]. 云南教育, 2003(18): 39-41.[23] 欧阳文.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视野的大学课程变革[J]. 江苏高教, 2007(3): 81-83.[24] 熊华军. “个人自治”中的“考生”教育: “马加爵案件”的反思——读布鲁贝克《高等教育哲学》有感[J]. 湖北招生考试, 2004(12): 56-59.[25] 彭慧敏.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哲学思考——读布鲁贝克《高等教育哲学》的几点启示[J]. 高等农业教育, 2006(8): 69-72.[26] 杨旻. 高等教育哲学的反思[J]. 中国冶金教育,2005(6): 35-37.[27] 李志峰. 西方高等教育哲学观的反思与批判——兼评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观[J]. 现代教育科学, 2006(9): 1-4.[28] 宋彩萍, 王丽平. 质疑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基础观[J]. 复旦教育论坛, 2008(5): 32-35.[29] 母小勇, 韦剑剑. 论高等教育哲学的人学基础[J].教育研究, 2012(12): 29-34.[30] 杨杏芳. “读经30年, 自醒才3年”——论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研究畸形的学术发展道路[J]. 江苏高教, 2009(4): 7-10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