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 1 ] 马张华. 信息组织[M]. 北京: 清华大学出版社, 2008. [ 2 ] 邱均平,王菲菲. 基于共现与耦合的馆藏文献资源深度聚合研究探析[J]. 中国图书馆学报,2013(5): 25-33.[ 3 ] 王松林. FRBR与编目工作思考[J]. 国家图书馆学刊, 2007(2): 85-87.[ 4 ] 王绍平. 《国际编目原则声明》中的F R B R /FRANAR模型[J]. 国家图书馆学刊, 2007( 1): 45-48.[ 5 ] 刘炜. 关联数据:概念、技术及应用展望[J]. 大学图书馆学报, 2011(2): 5-12.[ 6 ] 欧石燕. 面向关联数据的语义数字图书馆资源描述与组织框架设计与实现[J]. 中国图书馆学报,2012(6): 58-71.[ 7 ] 刘炜, 夏翠娟. 书目数据新格式BIBFRAME及其应用[J]. 大学图书馆学报, 2014(1): 5-13.[ 8 ] 秦鸿, 钱国富, 钟远薪. 三种发现服务系统的比较研究[J]. 大学图书馆学报, 2012(5): 5-11.[ 9 ] 孙翌, 李芳. 基于Primo的一站式资源获取平台实践与思考[J]. 图书馆学研究, 2012(16): 23-28.[10] Asher A D, Duke L M, Wilson S. Paths of Discovery:Comparing the Search effectiveness of EBSCO Discovery Service, Summon, Google Scholar, and Conventional Library Resources[J]. College &Research Libraries, 2012. [11] 范并思. 云计算与图书馆: 为云计算研究辩护[J].图书情报工作, 2009(21): 5-9.[12] Organization N I S. Open Discovery Initiative:Promoting Transparency in Discovery[M]. 2014.[13] 窦天芳, 姜爱蓉. 资源发现系统功能分析及应用前景[J]. 图书情报工作, 2012, 56(7): 38-43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