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 1 ] 金武刚. 跨界VS 越界:新时代公共图书馆社会化发展定位、边界与突破[ J]. 图书馆杂志, 2019, 38(5):4 12.
[ 2 ] 许丹. 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———基本内涵、问题清单与行动框架[J]. 社会科学研究,2021(5):115 123.
[ 3 ] 李锋.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研究[J].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,2018(5):38 43.
[ 4 ] 王韬钦. 县域公共文化产业供需匹配的机制优化研究———基于长江中游地区的观察[J]. 湖湘论坛,2023, 36(3):113 124.
[ 5 ] 王子舟. 我国公共阅读空间的兴起与发展[J].图书情报知识,2017(2):4 12.
[ 6 ] 司新丽. 北京新型公共阅读空间:特点、价值与发展对策[ J]. 图书情报工作, 2021, 65 ( 11 ):64 70.
[ 7 ] 杨松. 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概念、发展定位和运行机制研究[J]. 全国商情,2016(32):72 74.
[ 8 ] 唐晓睿.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理论溯源与创新———以城市文化阅读空间为视角[J]. 中国出版,2023(11):40 44.
[ 9 ] 李建霞,文卫华. 我国公共阅读空间的兴起与发展趋势探析[J]. 出版广角,2019(8):19 21.
[10] 司新丽. 公共文化服务领域PPP 模式的探索:以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为例[J]. 学海,2021 (6): 128 133.
[11] 王丹,陈雅. 基层公共阅读空间发展研究———基于常州市“秋白书苑”的分析[J]. 图书馆杂志, 2023,42(10):64 73.
[12] 刘艳. 基于“In Library”视角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供给侧改革研究[J]. 国家图书馆学刊,2017, 26(6):64 71.
[13] 戴艳清,郑童. 长沙市民间自办公共阅读空间发展研究———以雨花区“ 和+共享图书馆” 为例[J]. 图书情报工作,2021, 65(20):42 49.
[14] 严贝妮,刘青青. 城市阅读空间读者满意度的实证分析[ J]. 图书情报工作, 2020, 64 ( 17 ): 84 94.
[15] 戴艳清,孙英姿. 基于KANO 模型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服务内容供给优先序研究[J]. 图书情报工作,2022, 66(22):73 82.
[16] 王炎龙,郭玉. 基于文化规划视角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多维布局探究[J]. 中国出版,2018(18): 3 8.
[17] 熊太纯,侯涤,李卫峰,等. 城市综合体的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研究[J].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,2017(3): 5 9.
[18] 周志娟,金国婷. 社会交换理论综述[J]. 中国商界(下半月),2009(1):281.
[19] 郑莉. 比较社会交换理论与理性选择理论的异同———以布劳、科尔曼为例[J]. 学术交流,2004(1):108 113.
[20] 颜玉凡,叶南客. 政府主导下的居民离散性参与:类型、策略与特征———基于对N 市JY 区公共文化服务实践的考察[J]. 社会科学,2017 (4): 77 88.
[21] 范周,侯雪彤. “十四五”时期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路径[J]. 图书馆论坛,2021, 41(10): 14 19.
[22] 荆晓燕,赵立波.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[J].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,2015(5): 70 76.
[23] 只莹莹. 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推进策略探析[J]. 图书馆,2021(2):8 14.
[24] 吴理财,贾晓芬,刘磊. 以文化治理理念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[J].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15, 48(6):85 91.
[25] 陆和建,崔冉. 我国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风险控制研究[J]. 图书馆建设,2022(3):146 151; 173.
[26] 柯尊清. 公共文化治理的理论维度、过程逻辑与实现路径[J]. 理论月刊,2021(1):105 112.
[27] 陈庚,崔宛.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、困境及因应策略[ J]. 学习与实践,2017(11):133 140.
[28] 张博.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的政府作用[J]. 人民论坛,2014(8):75 77.
[29] 吴建中. 社会力量办公共文化是大趋势[J]. 图书馆论坛,2016, 36(8):37 38; 47.
[30] 彼得·M. 布劳. 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[M].北京:商务印书馆,2017:17 34.
[31] Ragin C C. The comparative
method: movingbeyond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trategies[M].Berkeley Los
Angeles and London: University ofCalifornia Press,1987:1.
[32] 庞明礼,杜其君. 公共治理长效机制的建构逻辑[J].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,2023(5):54 63.
[33] Fiss P C.
Building better causal theories: a fuzzy setapproach to typologies in organization
research[J].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, 2011, 54(2): 393 420.
[34] 李蔚,何海兵. 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的研究逻辑及其应用[J].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,2015, 16(5): 92 100.
[35] 杜运周,贾良定. 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(QCA):管理学研究的一条新道路[J]. 管理世界,2017(6):155 167.
[36] 王晓慧,杨好. TOE 框架下公共图书馆服务水平的提升路径研究———基于我国31 个省份的QCA分析[J]. 图书馆,2024(12):118 127.
[37] 丛晓煜. 公共文化场馆经营的观念禁锢与市场突破[J]. 上海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24, 41(4): 115 123.
[38] 陈锋. 悬浮的社会组织[J]. 文化纵横,2020(6): 78 85; 159.
[39] 祖力亚提·司马义,刘庆斌. 文化符号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[J]. 社会科学战线,2023(4):212 218.
[40] 马治龙,焦若水. 旧邦新命:乡村振兴战略中合作社的文化复归与维新[J].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22, 39(1):89 97.
[41] 吕小康,姜浩. 引入社会企业破解社区志愿服务的麦当劳化[J]. 城市观察,2020(6):103 113.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