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 1 ] 王来华. 论舆情研究的两个需要[J]. 天津社会科学, 2010(4):70-74.
[ 2 ] 顾芳芳. 网络舆情危机生成机制研究[J]. 新闻界,2011(8):95-98.
[ 3 ] 毕宏音. 现代舆情研究十年历程的回顾和反思[J].天津社会科学, 2013(4):67-71.
[ 4 ] 曾润喜. 网络舆情信息资源共享研究[J]. 情报杂志, 2009, 28(8):187-19l.
[ 5 ] 方付建.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研究[D]. 武汉:华中科技大学, 2011.
[ 6 ] 高承实, 陈越, 荣星, 等. 网络舆情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[J]. 情报杂志, 2011(11):52-56.
[ 7 ] 陈力丹. 媒介对舆论的社会控制机制——沉默的螺旋[J]. 国际新闻界, 1998(1):47-49, 77.
[ 8 ] 周宏刚. 沉默不再扩散, 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时代的变迁[J]. 东南传播, 2006, 21(5):45-46.
[ 9 ] 马学清.“沉默的螺旋”在传统大众传播环境和网络传播环境中表现方式的差异[J].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:社会科学版, 2005, 17(3):375-378.
[10] G Deffuant, D Neau, F Amblard, et al. Mixing beliefsamong interacting agents [J]. Advances in Complex Systems, 2000(3):87-98.
[11] Stauffer D Meyer-Ortmanns H. Simulation of consensusmodel of deffuant et al on a barabasi-albert network[J].Int J Mod Phys C, 2004(15):2.
[12] Kang Shulong, Zhang Chuang, Lin zhiqing, et al.Complexity research of massively microblogging basedon human behaviors C[J]//2nd International Workshopon Database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. DBTA2010,Wuhan, China, 2010:1-4.
[13] 唐晓波, 宋承伟. 基于复杂网络的微博舆情分析[J].情报学报, 2012, 31(11):1153-1162.
[14] 史伟, 王洪伟, 何绍义. 基于微博平台的公众情感分析[J]. 情报学报, 2012, 31(11):1171.
[15] 罗家德. 社会网络分析讲义[M]. 北京: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 2005:171-175.
[16] 董亚倩, 邓尚民.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网络舆情主体挖掘研究[J]. 情报资料工作. 2011(6):50-54.
[17] 刘军. 社会网络分析导论[M]. 北京: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 2004:4-5.
[18] Walker C J, Beckerle C A. The effect of anxiety onrumor transmission[J].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and Personality, 1987, 2(3):353-360.
[19] Jaeger M E, Anthony S M. Rosnow R L. Who hearswhat from whom and with what effect: a study ofrumor[J].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,1980, 6(3):473-478.
[20] 王根生, 勒中坚, 陆旭, 等. 迁移元胞自动机网络舆情演化模型(M2CA)[J]. 情报学报, 2011,30(6):570-576.
[21] 潘芳, 卞艺杰, 潘郁. 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传播模型及消极思潮应急对策[J]. 图书馆学理论研究,2010, 54(15):40-43.
[22] 钱颖, 张楠, 赵来军, 等. 微博舆情传播规律研究[J].情报学报, 2012, 31(12):1299.
[23] 马知恩, 周义仓, 王稳地, 等. 传染病动力学的数学建模与研究[M]. 北京:科学出版社, 2004.
[24] Sornette, Wei-Xing Zhou. Importance of PositiveFeedbacks and Over-confidence in aSelf-FulfillingIsing Model of Financial Markets [J]. Physica A,2006, 370:704-726.
[25] 陈福集, 李林斌. G(Galam)模型在网络舆情演化中的应用[J]. 计算机应用, 2011, 31(12):3411-4313.
[26] 潘文富, 郭友实. 网络舆情监测技术研究综述[J].福建电脑, 2011(8):39-41.
[27] 王桂梅. 主题网络爬虫关键技术研究[D]. 哈尔滨:哈尔滨工业大学, 2009.
[28] 杜一平. 主题搜索网络爬虫的设计与研究[D]. 合肥: 中国科技大学, 2009.
[29] 洪宇, 张宁, 刘挺, 等. 话题检测与跟踪的评测及研究综述[J]. 中文信息学报, 2007, 21(6):71-87.
[30] Schultz. Proceeding of the DARPA broadcast news workshop[M]. San Francisco: Morgan Kaufmann, 1999:159-192.
[31] Frey Allan J. Monitoring the news: ATDT demonstrationsystems[C]. In the Proceeding of HLT2001. San Diego,CA, 2001:18-21.
[32] 冯颖. 舆情敏感话题发现平台的研究[D]. 北京:北京交通大学, 2009:3-10.
[33] 邹腊梅, 肖基毅, 龚向坚. Web文本挖掘技术研究[J].情报杂志, 2007, 26(2):53-55.
[34] 王兰成. 舆情搜索引擎中网页信息的采集与抽取研究[J]. 情报学报, 2011, 30(10):1022-1027.
[35] 梅中玲. 基于Web信息挖掘的网络舆情分析技术[J].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:自然科学版,2007(4):85-88.
[36] 郭岩, 白硕, 于满泉. Web使用信息挖掘综述[J].计算机科学, 2005:38-44.
[37] 李龙澍. 文本倾向性分析技术的相关研究[D]. 合肥. 安徽大学, 2013.
[38] 金珠, 林鸿飞, 赵晶. 基于HowNet的话题跟踪及倾向性分类研究[J]. 情报学报, 2005, 24(5):10-22.
[39] 陆蓓, 程肖, 谌志群. 互联网舆情挖掘研究述略[J].情报资料工作, 2010(2):41-45.
[40] 戴 媛 , 姚 飞 . 基 于 网 络 舆 情 安 全 的 信 息 挖 掘及 评 估 指 标 体 系 研 究 [ J ] . 情 报 理 论 与 实 践 ,2008(6):873-876.
[41] 金兼斌. 网络舆论调查的方法和策略[J]. 河南社会科学, 2007(4):118-121.
[42] 王青, 成颖, 巢乃鹏. 网络舆情监测及预警指标体系研究综述[J]. 情报科学, 2011, 29(7):1104-1108.
[43] 谢海光, 陈中润. 互联网内容及舆情深度分析模式[J].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, 2006(3):95-101.
[44] 兰月新, 董希琳, 陈成鑫.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能力评沽和危机预警研究[J]. 现代情报, 2012,32(5):8-12.
[45]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. 如何应对网络舆情——网络舆情分析师手册[M]. 北京:新华出版社, 2012:154-203.
[46] 刘志华, 单学刚, 潘宇峰. 人民网《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》的出台及其启示[J]. 今传媒,2009(10):26-28.
[47] 张建红, 钟永光, 张海珍, 等.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能力的系统动力学研究[J]. 情报探索, 2011,169(11):12-14. |